。
這裡說的“心理創傷”,其實遠比每天存在於生活中的“心理應激”概念要狹隘得多。比如升學、工作崗位的競爭、結婚生孩子以及衰老的壓力等,是人生必然要經歷的,是發展性的,至少對於人的心理成熟、人生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而心理創傷,比如自然災難、戰爭、車禍、*、暴力攻擊等,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它們無論對個人,還是群體;無論對於生理,還是心理,都帶有很強的摧毀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避免的。正是察覺到其後果的嚴重性,所以,我一直努力想寫一本有關心理創傷方面的書。
這個想法的真正落實,應該源於“5·12”特大地震以前,即2007年初,我有機會得到四川省社會科*合會的支援。由於國內做創傷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工作的人不多,因此,我也有機會到重慶、陝西、雲南、廣東等地去講學。實際上,那時並沒有多少人對我所談的“地震”、“戰爭”、“恐怖襲擊”等相關的心理問題感興趣,都覺得那很遙遠,國內臨床諮詢也很少關注這些問題。所以,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我當時更多談論的是民間日常的心理創傷如“兒童虐待”、“家庭暴力”、“車禍”等。
在我正收集資料著手創作的時候,“5·12”特大地震發生了,並且就在我工作的地方綿陽成為了令全世界關注的重災區,其轄屬的北川、平武、安縣、江油四縣還是極重災區,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相當的慘烈。我此前收集的所有知識,積累的所有方法,此刻都已派上了用場,似乎我應為自己的預見和努力“歡欣鼓舞”。實際上,地球上的自然或人為災難每天都在發生,不是我有什麼預見,只是我多了一些專業的敏感性罷了。所以,在地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