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了我的學生黃國平(就是本書的著者),他是博士畢業後剛剛分到地處綿陽的四川省精神衛生中心工作的,他可安好?

說實話,我通常記不准我的博士生們究竟在哪裡?天南海北,好像到處都有。比如,新疆有、內蒙有、中原也有;雲貴有、江浙有、京津也有;深圳有、臺灣有、美國也有。

但他們具體在什麼地方、什麼單位我基本上是沒弄清楚過的。他們在我身邊攻讀學位時就是如此,畢業後更是海闊天空,讓我鞭長莫及。我渾渾噩噩、糊里糊塗,還美其名曰“無為而治”。其實也未必全然是我不關心,而是因為我放心。我知道,別看他們在我面前都是“言聽計從、唯唯諾諾”,但只要離我十步開外就會“原形畢露”,一個比一個能幹,其社會適應能力和駕馭能力通通在我之上,用不著我掛念、用不著我操心。所以,通常我是絕少主動聯絡他們的。

但是,這次我破例了。我給國平發了一條手機簡訊,兩個標點三個字:“還在嗎??”即刻收到回信:“謝謝老師關心,我們已安全轉移。醫院樓房有震裂痕,還沒有正常上班,請您也多保重。”我再追發一條:“如有可能,儘快收集PTSD的相關資料。”

接下來是守著中央臺的電視節目,天天看震災直播,天天以淚洗面。看著看著,我漸漸感覺到,那些不幸的受害者,或許暫時還沉浸在逃脫死神的幸運中,或許暫時還能被四面八方的幫助、關愛所擁抱、所支撐。之後呢?年關呢??來年的5·12呢???還有那些可歌可泣的軍人,我們由衷地讚揚他們,稱他們是國家脊樑、是鋼鐵戰士。但是仔細想想,迷彩服包裹著的不都是血肉之軀?或許在半年、一年之前,他們不就是我們在學校、在街頭常常見到的那些十*歲的小青年??天天身處生死未卜的危險之中,天天目睹生離死別的恐怖場景,天天承受身體精神的雙重消耗,他們究竟能堅持多久???

千里之外的我,除了捐善款、流眼淚、輾轉難眠外,還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呢?

5月16日,我透過遠端電視教學系統,開堂三講“震災後自我心理防護與危機干預”。

第一講是為災民講的;第二講是為震災救援的軍人講的;第三講是為即將派上用場的心理學專業工作者講的。CCTV央視網、新浪網、紅網、大學生心理網、金鷹網等多家網站都進行了轉播。我算是聊以*了,但不知算不算為這場曠世之災奉獻了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不知是不是真的對這些可敬可親的人們有些許幫助?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段子,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很容易,活很容易,生活很不容易。

看似調侃戲言,卻也令人深思。不論是“生”或者是“活”,顯然都只是描述生命的生物學狀態;而“生活”卻包含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等方方面面,比如生命的意義、生存的方式、生活的質量。

我們承認生活並不容易,災難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意外是可能的,生命就像在與死亡拔河,活著本身就是勝利!

況且,我們每個人都是偶然又偶然的產物。因為在我們生命的起點,倘若父母有半點陰差陽錯,我們就無緣降臨這個世界,或者說降臨這個世界的人就不是我們。這個機會,比中彩票大獎的機率還要小得多,所以我們個個都是中了“大彩”的幸運兒。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生命、不熱愛生活、不享受生活。

但願黃國平的這本書對經歷過災難的人們能有所幫助、有所啟迪。

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信心、找到自尊、找到快樂。

即使生命經歷過一波三折,即使生活未必盡如人意,那又何妨?月圓如詩,月缺如畫呵!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授 張亞林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

作者自序

寫這本書,首先得感謝我的導師全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亞林先生。早在8年前,先生就為我明確了研究方向:精神應激的評估與心理干預。

2003年春天,讓我有機會“藉助”“非典”探討了精神應激對人們的心理影響。2004年,我在做“青少年女性暴力犯罪與心理創傷的關係”的博士論文時,對什麼是精神應激,什麼是心理創傷有了進一步理解。而那時,我們國家科研工作者對心理創傷的真正研究可能還只有幾年的時間,當時,國內還普遍缺乏有關心理創傷的專著,更不用談專業的科普化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