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夠當到“次長”,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的“副部長”。在西方,部長(或者大臣)並不是“公務人員”,他們是經過競選,由得勝的“黨派”派來“執政”的,通常叫“內閣閣員”。副部長以下的公務人員、乃至整個公務機關,都是“國家的工作機關”,不是黨派的私產。不同的黨派、不同的部長(大臣)可以來來去去,但是,國家“公務機關”卻是穩定的、不變動的工作機關。它們可以執行大選中獲勝的不同黨派的不同政策,因此也可以說是“執政黨的工具”。但從根本上講,是國家的工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方國家的“文官制度”(公務員制度)。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杜絕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也杜絕了“拉幫結派”的問題。即使是內閣閣員,除了自己的私人秘書,在走馬上任或調動工作時,都不可能帶著自己的“山頭”、帶著自己熟悉的一大幫幹部一起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任何領導幹部的調動,都與穩定的“公務機關”無關,從而可以保障公務機關的正常工作不受影響。顯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不利於政治安定和延續性。而“帶著自己熟悉的一批幹部走”,是中國革命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特殊現象,也就是當年就批評過的“山頭主義”。但是戰爭年代的情況不難理解,司令員熟悉下面的各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