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人長期以來處於教育劣勢,如何會比白人掙得高?人們百思不解。有人說,這主要是因為黑人因為經濟所迫,同時幹幾個工作。但這一解說,並沒有統計資料作為支援。�事實上,這些資料,表明了美國社會的一個新轉型的開始。從1960年代開始,美國的女權運動如火如荼,婦女紛紛出來工作,要與男人平等。在這場運動中打先鋒的,是白人婦女。如今,白人婦女再開風氣之先,開始重新回到家庭婦女的位置上。與幾十年前不同的是,當時的家庭婦女屬於文化不高的一族,如今的家庭婦女,則是文化優越的階層,文化低的反而當不起。由於許多白人婦女回到家中,自己沒有收入,自然把白人婦女的平均工資拉下來。�現在的美國,雙職工的家庭過得一般都頗為辛苦。有錢人家,則可以讓當妻子的專理家務。受高等教育的白人婦女掙得少,主要是她們的配偶掙得多,不需要她們再出去掙錢。這一點,可以從如下的統計資料看出來。�在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男性中,白人平均年收入為66390美元,亞裔為52508美元,黑人則僅為45635美元。這樣,一對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夫妻,平均收入為104151美元;一對亞裔夫婦則為96164美元;一對黑人夫婦僅掙86701美元。白人明顯高出一頭。我們還必須注意到,白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遠遠高於黑人。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白人夫婦都受了高等教育。但這種情況在黑人中很少。所以兩個種族家庭收入的實際差距,比上面的資料顯示得要大得多。�不錯,黑人婦女中有許多失業領救濟的,但在受過高等教育的黑人女性中,這種人非常少。與此相對,沒有上過大學的白人女性,一般還都有工作,但許多受了良好教育的白人婦女,是家庭主婦。�那麼,她們為什麼受了那麼好的教育後要回到家裡呢?她們回家,不是回到廚房,而是給自己的孩子當家庭教師,高學歷完全派得上用場。筆者的孩子上的學校,班上幾個最出色的孩子,母親都是家庭主婦,不僅回家相夫教子,而且一天到晚跑到學校打義工,守在自己孩子的班裡不走。不久前碰到一個白人單身母親,她一口氣領養了3箇中國女嬰,住在附近一個學區好、房子貴的鎮。她守著那麼好的學區,竟放著公立學校不上,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一個孩子一年繳2萬多美金的學費。但是這麼投資,孩子在私立學校還是競爭不過人家。據她講,那個學校,90%的孩子的母親是家庭主婦,專職於孩子的教育。她則要工作,同時拉扯3個孩子,怎麼能夠和人家比?在美國,一般窮人找學區不好的便宜房子住,只能送孩子去差的公立學校。富裕的中產階級住得起好學區的貴房子,孩子上好的公立學校。只有最富的才放著富人區的公立學校不上,送孩子進私立學校。在筆者孩子的學校中,母親是家庭主婦的還是絕對少數。但在那個奇貴的私立學校,大部分當媽的全是家庭主婦。看來,家庭主婦和私立學校一樣,已經快成為上流社會的標誌了。�那麼,白人婦女這樣的戰略是否合乎理性呢?筆者以為這不僅合乎理性,而且是一個長遠的經濟戰略。一般在這種家庭中,男人掙六位數的年薪,當妻子的出去工作掙那點錢,就顯得意義不大。況且,婦女在家,使男人免了後顧之憂,事業進展迅速,而且可以不受妻子工作地點的制約,哪裡有高薪工作就去哪裡。但更重要的是,目前美國中產階級下一代的教育競爭太激烈,即使一個受了良好教育的母親全職呆在家中,也得全力以赴地教子,不會感到閒得無聊。而這最終會保證他們的下一代在競爭中先聲奪人,回報遠遠大於付出。

《紐約人》社會(1)

《紐約人》(又譯《紐約客》)已經享有80年的壽命。這80年來,《紐約人》已經成為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有自由派傾向的高中產階級白人市民的主要資訊資源。�《紐約人》號稱是為知識分子社會服務的雜誌,其讀者圈子之穩定,是讓任何一個雜誌發行人都羨慕的。其70%的訂戶,訂了這個雜誌超過10年之久。可以說,《紐約人》是個圍城,或用行內人的話說,是一個“紐約人社會”。�仔細檢討一下這個“社會”,則遠非一個“知識分子”可以概括。比如1949年的讀者調查表明,只有9%的讀者從事教育工作,3%是學生。知識分子似乎佔讀者的少數。那麼,這個雜誌究竟是個什麼貨色?何以有如此大的影響?我們不妨看看歷史,查查其基因。�在《紐約人》登場之前,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後鍍金時代的高度繁榮,在19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這樣的起飛自然引發了雜誌熱。1885年,美國市場上就已經有了3000多種雜誌。這時的雜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