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楚的認識。但由於自己深知朱由檢剛愎自用的性格,所以他寧願裝出一副傻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這種做法只會襯托出皇帝的英明,只會博得朱由檢的歡心從而更加信任自己。而事實也證明了溫體仁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正是這種型別別致的馬屁讓多疑刻薄的朱由檢逐漸喪失了對他的警惕,也給他大規模清洗異己創造了非常有利的上層條件。

隨著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度越來越高,溫體仁很快就成為了帝國的首輔,穩穩地佔據了內閣的頭把交椅。而在接下來的八年中,他明裡是個政壇“孤鳥”,暗裡卻大肆打壓與自己意見相左或者才華超過自己的官員。為了防止日後被人揪住小辮子,被眾人群起而攻之,溫體仁還擅自規定,凡內閣公文一律不發給六部、六科,也不存錄。這樣一來,溫體仁打壓異己便做到了完全不留痕跡。

崇禎八年正月,張獻忠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下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明朝統治者更加惶惶不可終日。面對國內日益惡化的局勢,朝中官員紛紛把矛頭對準了內閣首輔溫體仁。面對這種情形,元首朱由檢雖然並不相信自己所信任的溫體仁是個渾蛋,但卻對其他的內閣成員產生了懷疑。於是,經過仔細的考慮之後,朱由檢決定讓吏部再推舉一批官員,看看是否有能夠入閣的良相。

經過吏部的認真考察,曾經因為得罪周延儒而被迫辭官的劉宗周再次進入了皇帝的視野。而對於這次召喚,劉宗周也依然保持著足夠的熱情。雖然自己的仕途一波三折,但在心底深處,他依然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一展抱負,為帝國的江山貢獻力量。

崇禎皇帝準備重用劉宗周的事情很快就被溫體仁知道了。對於這個老對手,溫體仁非常忌憚,於是立即唆使劉宗周的同鄉許瑚上疏朝廷,說劉宗周“才諝不足”。崇禎皇帝一看上疏的是劉的老鄉,覺得應該沒什麼問題,於是立即打消了起用劉的念頭。

崇禎八年七月,在溫體仁的排擠下,劉宗周被迫離開北京,返回故鄉。臨行前,他給溫體仁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劉宗周怒斥溫“罔上”、“誣下”、“賣友”、“陰擠同官”等種種卑鄙的行為。走到半路時,劉宗周依然難熄心中的怒火,於是立即上疏,斥責朱由檢不會用人,並且毫無顧忌地揭發溫體仁的問題。但溫體仁不露痕跡的做法,使得劉宗周抓不住具體例證,慷慨激昂的上疏成了滿篇的廢話,直接的指責更讓極好面子的朱由檢大怒不已。於是溫體仁趁機一面為自己辯解,一面詆譭劉宗周肆意誣陷,不久朱由檢便下旨,將劉宗周革職為平民。

(二)再毒不過倒行逆施

劉宗周事件的發生,一方面堅定了溫體仁打擊異己的決心,但同時也在東林黨及其同情者中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面對溫體仁的瘋狂進攻,他們開始耐心地尋找機會。帝國朝野間不同的政治勢力又一次變得你死我活。

崇禎十年四月,新安衛千戶楊光先,為了彈劾溫體仁,事先準備好棺材,然後向皇帝上疏,以死相諫,希望把溫體仁拉下臺。從楊光先的舉動我們不難看出封建制度下中國高階知識分子獨有的悲哀和他們可憐的境地。以死相諫這種猶如行為藝術的做法,既體現了傳統士大夫一心報國、不計生死的壯烈,但同時也折射出一種近乎迂腐的執著!這種在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發生的、各種形式的以死報國,充分地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社會下獨屬於知識分子的悲哀,他們的忠貞往往得不到任何回報,甚至還有可能賠上身家性命。而這種事情在明朝末期猶為常見,在楊光先之前的錢龍錫、錢謙益、熊廷弼、袁崇煥莫不如此,從這點來說,朱由檢已經可以說是個十足的昏君。這個從小處說導致明帝國滅亡、從大處說對中國歷史毫無建樹的渾蛋皇帝實在是死不足惜。

。▲虹▲QIAO書吧▲

第36節:奈何江山唱晚(36)

因為準備一死,所以在這次上疏中楊光先說話無所顧忌,毫不留情地列舉了一大堆溫的罪狀。作為一個地方的基層官員(僅千戶而已),楊光先能敏銳地看到帝國政局的危機,這是非常難得的,但和劉宗周一樣,他也抓不到任何直接的證據。於是還沒等溫體仁辯解,渾蛋皇帝朱由檢就龍顏大怒,把楊光先廷杖一頓以後,發配到遼東寒地。

由於得到了朱由檢的庇護,溫體仁愈發肆無忌憚,如同瘋狗一般打壓異己勢力。在進入內閣之初,溫體仁曾企圖聯合當年的閹黨餘孽,進而加速培植自己的親信力量。但由於朱由檢對那些昔日與魏閹有關的官員痛恨異常,加之東林黨人又不斷以此來攻擊自己,萬般無奈之下,溫體仁不得已放棄了起用閹黨的策略。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