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絕無僅有,而在此前後給“林羅劉”的電報中,毛澤東幾乎每次都要提到塘沽。

12月21日24時,毛澤東又在一封關於塘沽之戰的電報中指示:

我軍應不惜疲勞,爭取於盡可能迅速的時間內殲滅塘沽敵人。

當時,鄧華不可能看到這些電報,但從“林羅劉”發來的一封封電報中,理解毛澤東的戰役構想、意圖,對他這樣身經百戰的將軍卻是很容易的。秤砣雖小壓千斤。堵截海口,全殲華北之敵,塘沽原本是平津戰役中舉足輕重的一個支撐點。在新保安被攻克,張家口亦指日可下後,其分量和地位就愈顯突出了。況且遼瀋戰役中未能控制營口,致使52軍萬把人從海上逃掉,毛澤東批評“是個不小的失著”,對東野的每個將軍都是記憶猶新的。

12月23日,7縱20師和21師,在縱隊和師屬炮兵全力掩護下發起攻擊。可步兵一無工事,二無地形地物可利用,被敵人陸海炮火打得抬不起頭來,傷亡1千多人。

24日,9縱一個團攻擊大沽受阻,同樣傷亡慘重。

鄧華當即下令停止攻擊,致電林彪。

在報告了塘沽地形和進攻受阻的情況後,他說:

此次為我們入關第一仗,故必須慎重從事,充分準備。……據我們估計,塘沽為敵人唯一退路,故不打而跑的可能性較小(據供,敵人要守,到塘沽後趕築工事就是證明)。萬一跑了於敵更為不利,而便可打天津、北平。

雖未明確建議改打天津,但那意思已是比較明白的了。

這可不是鄧華第一次對上級說“不”了。

從長白山打到海南島,沒有比1947年6月的四平攻堅戰打得再慘烈的了。戰前,鄧華認為僅有兩個縱隊攻城,兵力不夠,致電林彪,建議再增加一個縱隊,實在不行,兩個師也可以。林彪未置可否,只增調個6縱17師。激戰兩星期,兩個縱隊傷亡慘重,有的簡直快打殘了,才把6縱另兩個師調來參戰,形成“添油戰術”。

鄧華還曾建議推遲攻擊時間,未獲同意。

戰後總結,林彪和劉亞樓講了兩點教訓,一是對敵情判斷不明,守軍有3萬多人,卻判斷為不到兩萬人,攻城兵力顯然不足。二是打急了,有的部隊沒看地形就發起攻擊,違背了“四快一慢”中“慢”的原則。

打了半個月的四平攻堅戰,已經控制3/4的市區。守敵71軍的軍直屬隊都打光了,軍長陳明仁把衛隊都派上去了,他已經把手槍放到桌上,等解放軍攻進地下室就自殺了。

世上許多事情,都是差那麼一點點就成功了——如果鄧華的兩個建議獲准了,是不是就不會差那麼一點點了?

四平攻堅戰的影響是巨大的。遼瀋戰役,林彪率部南下北寧線直取錦州,得知國民黨又從華北增援兩個軍到葫蘆島,又想轉身回頭去打長春,原因之一就是怕把錦州打成四平——他有點被那場紅天血地的噩夢魘住了。

那麼,塘沽會打成個什麼模樣,打出個什麼結果?像所謂的“四平大捷”一樣,就算是侯鏡如守城成功,給傅作義打一針強心劑,增加稍許囂張氣焰,國民黨在華北的潰敗也是指日可待的。可那些攻堅勇士的鮮血呢?在四平已經交了一次學費,在塘沽還要交第二次嗎?

有人說那學費已經交了。既然明知地形不利,鄧華就該及早建議,而不是兩次攻擊受挫後再說“不”。

有人說這已經夠難為鄧華的了。那是毛澤東的決策,而且是盯住不放的“最重要”的決策點之一。鄧華只是個縱隊司令,他這樣做,那壓力已經夠大的了。

而依鄧華的性格,即便林彪、毛澤東對他說“不”,無論壓力多大,也會繼續“不”下去的。

鄧華這個人“很硬”。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湖南郴縣人鄧華,中上個頭,瘦削精幹,平時話語不多,吐口吐沫是顆釘。決策果斷,決心硬朗,看得準,打得狠。對同志批評很嚴厲,對上從無恭維之辭,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實話實說。

四平攻堅戰,戰前鄧華下令多抓俘虜,而且一定要抓住個連以上軍官。結果,他對敵情的判斷是最準確的。

知己知彼,那“不”說得就硬氣,有理有據有底氣。

而塘沽地區不便於大兵團作戰,又不可能越海包圍,只能作陸地看守與阻擊。倘若非打不可,那也只能把敵人趕到海里去,坐上軍艦逃跑,自己則是傷亡一大堆。

毛澤東接到林彪的電報,一看就明白地圖與現地往往是不同的,有時靠地圖指揮、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