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學校,許多教師點燈熬油寫出來的書,或者得自己掏錢出,或者靠申請來的科研經費出。也不過就出千把本。或者沒有稿費,或者獲得少量稿酬。出書往往是為了提職稱,常常也只能用來提職稱。
易中天是搞美學的,他的代表性專著《<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只印了三千冊。他的《藝術人類學》得了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把他送上“正高”位置。但易中天是個不安分的人,喜歡動腦筋的人。他並沒躺到這個全國獎上睡大覺,或者沿著這個成功套路繼續“成功”。他反而發現,費那麼大精力寫出來的書,只有少數同行在看,中文系其他專業的老師都不看!廣大讀者更是沒人問津。
易中天想:如果寫出的書沒人看或極少數的人看,寫它做啥?
易中天雄心勃勃地想寫部 《中國美學史》,他發現,要說清楚中國美學史必須弄清楚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於是他寫了隨筆體《閒話中國人》。上海文藝出版社居然接受了,出版了,付稿酬了,引起反響了。易中天一鼓作氣,陸續寫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200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把這四部書作為“品讀中國書系”推出。
。。
不給你這個雞場下蛋了(2)
這一炮打響的四本書,到底算什麼書?
我看是:匪玉匪石、不三不四、非驢非馬的書。
你說它是學術著作?有一點兒像,沒有深厚的學術積累,寫不出來。
你說它是隨筆?當然是,沒有生動的文筆,寫不出來。但僅有生動的文筆,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樣寫不出來。
奇怪的是,比起那些“嚴肅”、“深奧”的學術著作,這個“品讀中國書系”極大地增加了易中天的知名度和讀者緣。
當時易中天這樣做是想改變大學的科研佈局?是想改變大學的運轉方向?是想有利於國計民生?……
照我看來,易中天才想不了這麼多,他不過我行我素而已。
有這四本隨筆體著作墊底,易中天講“漢代風雲人物”就如探囊取物了。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像《品人錄》那樣的書,就是對歷史上有趣的人物,透過有趣的事件,藉助妙趣橫生的語言,做有趣的敘述,有趣的分析。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個“趣”字。其行文,不需要怎麼轉變,就是優秀的電視散文。如果在講述時能夠在原有基礎上脫稿演講,受現場氣氛的鼓勵再有所發揮,那就沒治了,蓋了帽了。
易中天這樣的教授,是所謂“人來瘋”的演講者,越是大場面越來勁,新見解和俏皮話順嘴就來。
“漢代風雲人物”講座,實際上是一位當代有趣人物趣話幾位古代人物。很快引起觀眾的盎然興趣。易中天走下講壇親自表演“避席”,雖然受到他家“領導”和我不約而同的質疑,卻受到觀眾歡迎。“韓信不是螃蟹”的麻辣語言,牛刀小試,大獲成功。
易中天擅長對正史正襟危坐的記載做諧趣性化解,用活泛的語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講到項羽失敗時這樣說:“項羽聽到這個話以後,把這個人扔油鍋裡去了。遊說他的人雖然被項羽殺了,但是項羽奪取天下,稱王稱帝的機會也被項羽扔油鍋裡去了。 ”
把稱王稱帝的機會扔到油鍋裡去了,講得多生動有趣?
txt小說上傳分享
重錄和重選(1)
甭聽易中天吹他“從石頭縫裡蹦出來”。在百家講壇,沒有任何一個主講人是從來沒經過萬衛和解如光們“修理”的。易中天也走過彎路。我現在就提提易中天兩把不開的壺:重錄節目和重選選題。
我印象中,易中天重錄節目有兩次:
一次是,易中天初到百家講壇講漢代風雲人物,講到漢高祖鴻門宴,他說: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講了。
萬衛說:為什麼大家都知道你就不講了?大家正是要聽易中天版的鴻門宴!
易中天一點就通。他立即明白:講歷史人物,重要的故事,即便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越發必須好好講,要講出自己的特殊論點,講出自己的“派”,講出自己的風格。那就重錄吧。
另一次是:百家講壇2005年前錄製節目時,都是讓主講人每一講講一個多小時,然後編導剪裁成四十五分鐘。我在錄製完“說聊齋”第一部分前六講後,發現我過去每一講都講多了,既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編導剪裁的難度,於是2006年初我在錄製第二組“神鬼狐妖”時,就故意少講。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