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鉤子”,這都在寫作的技術考量範圍內。
從傳統小說的角度審視網路小說,會覺得這些型別看上去繽紛多彩、千變萬化,但敘事方式的多元化嚴重欠缺。幾乎沒有哪一部網路小說敢於使用大規模的倒敘、插敘、蒙太奇,作者們也不敢將限知視角貫徹到底,更談不上語言操練、文體試驗與詩性敘事。整體觀之,商業資本控制下的網路文學,是向中國“說部傳統”的一次大規模迴歸——一切服從於“故事”,情節不懼重複,調動所有元素,只求抓住讀者。
但事實上,在資本的控制下,在“ip熱”的背後,網路文學的位置相當尷尬。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網路文學顯然不是主流的藝術形式,影視、電子遊戲等娛樂形式的吸引力與吸金力都要比文字大得多。所謂“大ip”,與其說是作為源頭的網路文學本身,倒不如說是變換形式對小說的粉絲進行深度的榨取。而以“大ip”為追求的商業機制,對於網路文學的創作與傳播的另一種後果是,會讓網路文學變得更加單一。
網路文學在中國的興起,曾經被視為對傳統文學機制的“逃離”:沒有辦法在傳統文學機制中依序上升的文學青年,藉助網路的力量展現自己的才華,贏得關注、支援與資源。然而,資本力量足以將逃離變成另一種陷落,文學的獨立性並不因為離開傳統文學機制就變得更強,相反,資本力量壓迫下的職業寫作,可能會受到更全面、更細微的控制。而如果批評界與研究者只是盯著那些熱門“ip”,用商業的邏輯來選擇批評物件,那麼,網路文學的批評者只會成為資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