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寶之時,有張先生代朕操勞,朕親政後五年,亦日夜操勞。
然而在親歷一些變故之後,朕心境大變,掐指算來,迄今已有五年未主持朝議了,想不到朕竟然也輸在了這個‘漸’字上,實在是不勝唏噓!”
李如松望向皇上,此刻萬曆皇帝臉上的苦笑寫滿了無奈和孤獨,君臣三人好像都已經在這樣的情緒中淪陷,一時間都靜默無語。
過了一會兒,萬曆皇帝的臉上恢復了那份平靜和從容,舉起了手中金盃說道:“太祖皇帝曾說過一句話叫‘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無衣傳朕今日只想對你們兩位說一句‘金盃共汝飲,莫敢忘初心’。朕思索良久,終於頓悟,想不被這個‘漸’字所敗,只需做到這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申時行和李如松一起端起面前的酒杯站起身來說道:“聖明無過萬歲,臣等必當謹記萬歲聖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萬曆皇帝揮手示意兩人落座,然後看著李如松說道:“如松,內閣昨日替朕接見了朝鮮國王李昖的特使,稱朝鮮全國八道已經淪陷七道,僅全羅道幸保。
而朝鮮國王李昖也已退至鴨綠江,使臣代表李昖提出整個朝鮮王族願‘渡江內附’,還稱‘與其喪命於倭寇之手,毋寧死於父母之國’,可見朝鮮之現狀實已岌岌可危!而兵部此前派出首批援朝軍隊竟然被倭寇全殲,亦說明倭寇狼子野心,其所謀者絕非僅是朝鮮,而是對我大明覬覦之心久矣,因此朕心意已決,出兵朝鮮痛擊倭寇!
為不留他日疆患而務求必戰必勝,以期百年內斷絕倭寇對我大明覬覦的狼子野心!而就在昨晚,兵部尚書石星第一個給朕上請戰奏本,下筆洋洋灑灑說什麼‘萬歲聖明燭照,臣等深感欽佩!倭寇自入侵朝鮮以來,窮兵贖武,無視我大明寬厚仁義之德行,是可忍孰不可忍!’等云云,最後說到他願親率五十萬天兵赴朝,定能剿滅倭寇,揚華夏國威於異域!”
說到此處,萬曆皇帝盯著李如松問道:“如松以為意下如何?”
李如松連忙站起身來向萬曆皇帝行禮道:“聖明無過萬歲,臣以為,萬歲對朝鮮局勢洞若觀火,早已成竹在胸,臣等只需按萬歲帷幄之運籌,定能決勝倭寇於千里之外。”
萬曆皇帝微笑道:“如松,坐下回話。石星所言願親率五十萬大軍赴朝抗倭,朕現在要聽聽你的想法,俗語說‘不見真佛不燒香’,既然見了朕,就不要再以琵琶遮面。”
李如松點頭應道:“臣謹遵諭旨,姑且在萬歲面前拋磚,請皇上聖裁!臣以為,石大人所言甚是,此刻朝鮮全國如覆巢之卵,危在旦夕,援朝抗倭,勢在必行。”
李如松說到此處稍微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據臣所知,倭寇此次侵朝由日本關白,豐臣秀吉親自派出八個日本國內的名將,其中便有號稱所謂‘賤嶽七本槍’的幾桿‘名槍’。這八個名將各率領一路軍隊大舉進犯朝鮮,依臣估算其總兵力應在十六萬至二十萬之間,參照當年浙江台州大戰,戚繼光戚帥所部六萬戚家軍對戰兩萬餘倭寇才獲險勝!
以此算來,石大人所言,此次至少需大軍五十萬入朝抗倭也不無道理。然而在臣看來,若真要徵調如此大規模之軍隊,不僅需要較為漫長的時間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徵調,而且五十萬軍隊徵調齊整,大軍集結、行軍都需要大量準備工作和時間,而彼時整個朝鮮恐怕早已被倭寇所滅。
另外從軍需給養方面考慮,一個青壯年士兵,每日所需軍糧約一升半米,一匹戰馬按每日所需一斗草料為計,則五十萬大軍十萬匹戰馬計算,每月便需軍糧六百萬石,草料六十萬石。一旦開戰僵持半年需要多少軍需糧草,如此巨大的開支戶部可有預算,國庫帑銀是否充足?若說兵者是國之大事的話,那軍需便是大事之中的大事,不可不察,務須三思而行,請萬歲明鑑。”
萬曆皇帝聽了李如松的話仍舊是不動聲色地問道:“如松,你有何具體方略?”
李如松微一思忖,答道:“啟奏萬歲,臣以為,赴朝抗倭軍隊人數宜精不宜多。”
萬曆皇帝點頭應道:“你的這個想法與兵部右侍郎宋應昌不謀而合,他給朕的奏本言道,赴朝抗倭軍隊數量應在十五萬以內,依你看來最少需要多少軍隊可克敵制勝?”
李如松微一沉吟,堅定地說道:“臣以為派精銳兵將十萬赴朝,只要戰略運用得當,便可戰勝倭寇。”
萬曆皇帝緩緩地搖了搖頭,堅定地說道:“朕已經決定,由你出任抗倭總指揮,但是赴朝總兵力必須控制在五萬以下。”
李如松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