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德璋說:“二十四點鐘的限期,認為太迫促,要求緩期。九國公使打算明天,不,應該說是今天了,今天上午九點鐘到總理衙門來拜會。他們的意思是,想跟王爺會面。”
“咱們限人家今天上午四點鐘下旗,是太苛刻了一點兒。我看,緩一緩日子,可以通融,皇太后四點鐘召見王公軍機,六點鐘叫大起,我當面奏明請旨就是。”
“是!”童德璋問道,“王爺是不是九點鐘接見各國公使?”
“不,不!”慶王亂搖雙手,“滿街的義和團、回子兵,囂張跋扈,毫無王法,簡直不成世界了!各國公使千萬不能來。請你務必通知到,緩期之事,我們另辦照會答覆,不必來署!”
等童德璋一走,慶王心事如潮,無法再睡,漱洗飲食,假寐片刻,到了兩點鐘,坐轎出府,到得西宛,才知道四點鐘只召見軍機,他要到六點鐘“叫大起”的時候,才有說話的機會。
想一想,只有託軍機大臣代奏,於是找到榮祿,說明其事。榮祿一口答應,並且表示不惜得罪端王,將有一番披肝瀝膽的奏諫。
交談未畢,聽得遙遙傳來清脆的掌聲,兩下一停,兩下一停,緩慢而均勻,是太監在遞暗號,兩宮御殿了。
果然,兩行宮燈,冉冉移過長廊,慈禧太后正由萬善殿燒過香,回到儀鸞殿。召見在即,慶王拍拍榮祿的肩說:“上去吧!仲華,好歹留個交涉的餘地。”
這句話恰恰說到榮祿的心裡,而且他相信亦會取得慈禧太后的默契,只是這話不便說破,只點頭匆匆回到軍機直廬,會齊同僚一起進殿。
時間準得很,一進殿便聽得七八架自鳴鐘此起彼落,各打四下。四點鐘曙色已露,而殿中燈火通明,東室御案上擺一盞鏤花銀座,水晶燈罩的大洋燈,光焰照處,只見慈禧太后神采奕奕,沉靜異常,看上去不僅成竹在胸,且彷彿智珠在握了。
“連著叫了三天的大起,到頭來也沒有談出個結果來。大沽口失守了,我看天津也快保不住了!是和是戰,咱們還沒有個準主意,莫非我這麼大年紀再逃一次難?如今是人家欺負到咱們頭上,有血性的誰不是想跟洋人拚命!只為皇帝到現在還拿不定主意,畏首畏尾的人也有。這樣子下去,可怎麼得了?”慈禧太后停了下來,從禮王世鐸看到末尾的趙舒翹,方又接下去說:“你們都是與國同休戚的大臣,軍機處才是真內閣。叫大起為的是讓洋人知道,中國君臣一心,教他們不敢小看,辦大事拿大主意,還是咱們幾個。現在沒有外人,大家有話儘管說,咱們商量妥當了,回頭叫大起說給大家就是。”
這“沒有外人”四字,意何所指,盡皆明白,是說皇帝未曾在座。榮祿覺得這個機會很好,有皇帝在,他必得站在老太后這一面,如今反可暢所欲言,即便論調與皇帝相近,亦不至於傷了慈禧太后的面子。
這樣想著,便碰個頭說:“皇太后幾十年維持大局,報仇雪恥的苦心,天下皆知。洋人無禮,本來應該宣戰,不過端王跟一些大臣主張攻使館這一節,實在是想錯了!局勢到這地步,奴才如果不說掏心窩子的話,就是辜負天恩。奴才也知道話不中聽,可是不敢不奏,奏明瞭死亦甘心。春秋之義,兩國構兵,不戮行人,看不起各國公使,就是看不起他的國家。如果坐視義和團攻使館,盡殺使臣,各國視為奇恥大辱,聯合一氣,會攻中國,以一國而敵八、九國,奴才的愚見,不是勝負,是存亡所關。皇太后聖明,務求維持大局,以安宗國社稷。奴才受恩深重,粉身碎骨,難以報答,如今只有這兩句骨鯁之言,稍盡愚忠。倘不蒙皇太后鑑納,請皇太后即時降罪,奴才以後就再也不敢妄參末議了。”
慈禧太后當然很生氣。可是就象對李蓮英一樣,她有個從不懷疑的想法,榮祿不論說什麼,都是為她的好。只要這樣一轉念,便比較能容忍,也比較能靜得下心來,細聽榮祿的話,這樣便能聽得出他最後那句話的弦外之音。
這是榮祿暗示,攻使館,殺洋人,最好不要把他拉在裡面“一鍋煮”,容他置身事外,將來需要轉圜時,才有得力的人可用。慈禧太后四十年臨朝,經得事多,深知掌權不易,掌大權更要想到失去權力、或者權力所不能及時的困窘,預留退步。如今雖已決定宣戰,可是古今中外,沒有那個國家能打幾百年、幾十年的仗,打敗要和,打勝亦要和。既然如此,不如留著榮祿,備為將來跟李鴻章一起議和之用。反正,這也不過是做給人看的一套小小戲法,真要榮祿去攻使館、殺洋人,他又何敢違抗?
想停當了,將臉一沉,負氣似地說:“我沒有想到你這樣不顧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