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沿運河追殺,遇賊於瓦窯鋪,其時正大風雨,昏黑莫辨,混戰到五更時分,捻匪看見官軍四面包圍,無路可逃,於是“縱火焚屋,冀乘之以逸”。官軍冒火衝進,吳毓蘭在火光中看見一個“騎馬老賊手黃旗指揮”,知道他是捻匪頭目,就連發數槍,把他連人帶馬,擊倒在地。擒獲一問,才知是逆首偽遵王賴汶光。
如果照此一報,生擒賴汶光的功勞以吳毓蘭為首,就會沖淡了劉銘傳他們的戰功,所以李鴻章出奏,極力表揚劉銘傳等人的戰功,以及一路南追,如何奮勇,以致賴汶光窮無所歸,然後把吳毓蘭輕描淡寫提一筆,彷彿劉銘傳打到那個樣子,賴汶光已經半死不活,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把他抓住。
到了年底,京裡賞功的諭旨頒到了,膺懋賞的第一個是劉銘傳,賞給三等輕車都尉,其次是李鴻章、郭松林、楊鼎勳、善慶,都賞次輕車都尉一等的騎都尉世職。所不同的是,李鴻章原已封了伯爵,加給騎都尉的世職,便有兩個兒子可以承襲,同時伯爵並有別的世職,承襲的次數便可加多,只要大清朝皇祚綿長,李鴻章的第十九代子孫,也還是“肅毅伯”,不過此刻他連一個兒子都還沒有。
最“實惠”的是潘鼎新和張之萬等人,都賞了頭品頂戴。此外淮軍出力將領,以及與剿治東捻直接有關的大員,無不連帶叨恩。曾國藩和安徽巡撫英翰,也是賞給世職,丁寶楨和曾國荃都開復了革職的處分,比較委屈的是劉長佑,當過“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被革了職降為三品官兒,此刻亦不過賞加二品頂戴。
但最委屈的卻是吳毓蘭,上諭上根本就不提他的名字,更談不到獎賞。這使得李鴻章很不安,他心裡明白吳毓蘭雖未生擒賴汶光,而賴汶光卻非吳毓蘭不降,倘或賴汶光潛逃無蹤,或者悄悄自盡,生死成謎,東捻就不能算是全部肅清,這一層關係到全域性的結果,他不能不承認吳毓蘭的功績。於今賞功詔令,獨獨吳毓蘭向隅,怕他心裡不平,把實際情形散播出去,會引起很大的糾紛,所以急著要加以安撫。
於是他又派了一名幕友,專程到揚州去看吳毓蘭。出人意表的是,吳毓蘭的態度異常平靜,絲毫沒有怏怏不滿之意。
屏人密談,那名幕友表達了李鴻章的關切和安慰,說吳毓蘭受了委屈,希望不必介意,等一過了年,李鴻章就會保他,好歹要給他弄一個實缺。
“多謝爵帥的美意。”吳毓蘭答道,“我亦不敢貪天之功。
反倒是這樣子,能讓我安心過個年。“
還怕他是矯情,那幕友不能不問一問明白:“這倒有請教。”
“說句實話,賴汶光總算看得起我,拿他的性命來換我的頂戴,自覺不是滋味。”
李鴻章的幕友,自然都是很讀了些書的,能夠體會吳毓蘭的心境,此中有個“義”字在內,所以深深點頭稱是。好在他此來是銜命安撫,只要吳毓蘭心無不平,不會鬧出事來,他非所問,因而敷衍一陣,第二天就趕了回去覆命。
這時李鴻章已回駐山東濟寧。臘鼓聲中,將星雲集。從乾隆五十五年,高宗八十歲那年最後一次出巡,登泰山、謁孔陵以後,濟寧城內,從末見過這麼多的紅頂子,也從未見過這麼多的兵,好的是打了勝仗,不會象潰敗官兵那樣騷擾。
又是勝仗,又是過年,當然要發恩餉。不論湘軍、淮軍士兵餉多餉少,要看長官用度的奢儉,手面的鬆緊。帶兵官還有一個彼此相傳的心法,士兵的餉就算全數領到了,也不可發足,說是弟兄一有了錢,喝酒打牌逛窯子,就不肯拚命打仗了。至於那些扣著的餉,要留在緊要關頭,作為招募死士選鋒之用。現在東捻剿平,李鴻章已立即開始裁遣的計劃,仗不必打了,發餉不該再打折扣,傳諭糧臺,每人發欠餉兩個月,恩餉一個月。還有三個月欠餉,他已經找新任江蘇巡撫丁日昌,仿照左宗棠的辦法,在上海“借洋帳”。關稅已為左宗棠捷足先登,奏準作為借洋帳的擔保,虧得還有水陸關卡,見貨抽稅的厘金可用來還債,所以這筆洋帳一定可以借到,供他以發欠餉作路費來裁撤淮軍。
駐在濟寧四周的軍隊,過了很熱鬧的一個年,欽差大臣行轅,也是日日大排筵宴,慰勞慶功。李鴻章表面上興致很好,暗地裡心事重重。第一件是李允、任三厭等人,逃到盱眙,正為李昭慶包圍,將次就殲時,忽然李世忠開圩收容,說是奉了安徽巡撫英翰的命令招撫。接著,果然是英翰派了差官,拿著令箭把李允、任三厭這幾個匪首捉了去,據說要由李世忠帶著他們到山西,去招降由陝西逸出的西捻張總愚。李鴻章深知李世忠就靠不住,怕英翰受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