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張之洞在中法戰爭中,大借洋債,接濟各處軍火,任事甚勇,是簾眷正隆的時候,李鴻章怕惹慈禧太后起反感,不敢批評得苛刻,只就計費、籌款兩端來駁他。
“張之洞仰荷皇太后特達之知,出任封疆,他的才氣是好的,銳意進取,頗能不負皇太后、皇上的期許。所惜者,境遇太順,看事不免太輕易。就以計費、籌款兩項來說,光是造船,每軍四百萬兩,四軍共需一千六百萬兩,如今庫藏未裕,開口就是一千六百萬,未免說得太容易了。”
提到錢,慈禧太后不由得嘆口氣:“中法開戰,各省軍需報銷了三千多萬,欠下許多洋債,怎麼得了?”
“正就是為此。”李鴻章緊接著說,“且不論洋債要還本付息,就拿辦海軍來說,如果造船要一千六百多萬銀子,築炮臺、造械彈、設學堂,以及海軍官兵伕役的糧餉供應,又該多少?照張之洞的籌款章程,拿五年洋藥進口的關稅、厘金之半來造船,還有一半如何抵得住各項開支。近年國家歲收,以洋藥關稅為大宗,指定這個稅款作收入的,不知道有多少?別的不說,光是左宗棠、張之洞借的洋債,就多拿洋藥關稅作擔保,只怕要動用這筆款子,洋人先就不肯答應。”
“說得是!”慈禧太后深深點頭:“張之洞辦事,向來喜歡規模大,有點兒顧前不顧後。”
“借洋債決非謀國的善策。”李鴻章趁機說道:“總要自己開源才好。臣這一次進京,帶了好幾個條陳來,這會兒也沒法子細奏。”
“我也聽醇親王說了,你的用心都是好的,只要能想法子多加收入,有錢來辦正事,我無有不贊成的。”慈禧太后略停一下,拉回話題:“海軍是無論如何要辦的,不過總得有個先後次序,北洋是先有了規模的。我看先辦一支,慢慢來擴充。
你的意思怎麼樣?“
“皇太后聖明。”李鴻章答說,“這才是可大可久之道。”
“練兵不光是費錢,還得要人。你素來肯留心人才,有能在海軍效力的,儘管往裡保。”慈禧太后又問一句:“你看,有好將材沒有?”
李鴻章心想,慈禧太后此時物色人才,當然是預備大用,海軍既打算請醇王主持,自己就不便有所保薦,但慈禧太后這樣追著問,其勢又不容閃避。念頭多轉一轉,覺得有個兩全的辦法,保薦醇王的夾袋中人。
醇王在治兵方面最讚賞的人物,本來是榮祿,但其間一度發生誤會,交誼幾致不終。近年來醇王亦頗想修好,而榮祿不知如何,寧願韜光養晦,其中或許有什麼特殊的曲折,李鴻章不敢冒昧舉薦。不得已而求其次,他想到了一個人。
“御前侍衛善慶,早年曾歸臣節制,當時剿西捻的時候,善慶的馬隊,頗為得力。與劉銘傳相處得亦很好。”李鴻章說,“臣素知其人,忠勇誠實,是好將材。”
“醇親王也跟我提過,善慶是能帶兵,會辦事的。”慈禧太后又說:“左宗棠生前保曾紀澤能當海防重任。你看怎麼樣?”
“曾紀澤與臣是世交。明敏通達,是洋務好人才。不過,他不曾帶過兵,臣亦不曾聽他談過軍務。這一次電召回國,如何用其所長?出自聖裁,臣不敢妄議。”
話雖如此,不認為曾紀澤如左宗棠所奏的,能當海防重任的意思,已很明顯。慈禧太后點點頭,不置可否,將話題轉到左宗棠身上。
“左宗棠可惜!朝廷原想用他的威望,坐鎮南邊,不想竟故在任上。”慈禧太后嘆口氣說:“他多年辛苦,我總想找個安閒的地方讓他養老。在京裡閒住,本來也很好,又那知道他的脾氣倔,跟大家合不來。去年軍機面奏,說派他到福建最好。我想,福建是他極熟的地方,也算人地相宜,就答應了,特為又將楊昌濬派了去,原意是叫他不用事事操心。不想他竟不能體會朝廷的苦心,年老多病,又是立了大功的,竟不能好好過幾年舒服日子,說起來倒象是朝廷對不起他!”
“皇太后、皇王深仁厚澤,這樣體恤老臣,左宗棠泉下有知,也一定感激涕零。不過左宗棠平生以諸葛亮自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今積勞病故任上,與疆場陣亡無異,在他亦可說是求仁得仁,死而無憾。”李鴻章要佔自己的身分,便又說道:“臣與左宗棠平日在公事上的意見,不盡相合,然而臣知左宗棠報國之誠,謀國之忠,與臣無異。回想當年在曾國藩那裡共事的光景,如在眼前,如今左宗棠已經去世,臣年逾六十,精力日衰,只怕犬馬之勞,也效力不到幾年了。”
“你不比他!精神健旺得很。”慈禧太后用樂觀的語氣勸慰,“朝廷著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