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40年,德軍就強迫波蘭和猶太勞工在波蘭東部修建了100多處機場和50多條分散的跑道。讓·斯捷帕尼克和多米尼克·施魯格曾經是那些波蘭勞工中的一員,他們在回憶起這些工程時說:“所有人都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對蘇聯開戰所做的準備。”
確切地講,德國空軍在對蘇聯的進攻中名義上共投入了1 945架戰機,其中,真正能夠使用的戰機只有1 280架,包括510架轟炸機、290架俯衝轟炸機、440架單發動機戰鬥機、40架雙發動機戰鬥機以及120架遠端偵察機。據德國空軍情報官員估計,蘇軍的戰機數量達到4 000多架。希特勒在獲悉這個訊息後也不免感到震驚。實際上,德軍估計的資料至少偏差了50%,他們僅僅探測到了紅軍在蘇聯歐洲部分的30%的機場和部隊。然而,德國空軍認為自身在數量上的不足,完全可以憑藉其飛行員的豐富經驗和戰機的優良品質來加以彌補。在他們眼中,蘇聯空軍的訓練水平非常低劣。此外,很多戰例表明,蘇聯飛行員採用的戰術同樣非常陳舊、刻板。
在“巴巴羅薩”行動還處於計劃階段時,德國陸軍與空軍之間就曾爆發過一場爭論——陸軍打算在破曉時分發起進攻,而空軍則必須在天亮之前起飛,進入有利陣位,在黎明時分對蘇聯空軍基地進行突擊。儘管陸軍希望空襲能夠有效地壓制敵軍陣地,卻擔心飛機在黎明前出動將會打草驚蛇,引起蘇軍邊防部隊的警惕。凱塞林從一名飛行中隊指揮官的角度概括了這種兩難的狀況:“我的飛行中隊要想形成編隊對敵軍實施有效的進攻,必須在天亮時進行。如果陸軍堅持在黑暗中向前推進,我們就會延誤整整一個小時抵達敵軍機場,到那時,煮熟的鴨子也會飛了。”
最後的解決辦法是從第2、第3和第53轟炸機大隊抽調20~30架“海因克爾” 111型和“道尼爾” 17型轟炸機,它們將在破曉前起飛,每3架組成一個飛行編隊,在5 000米高空飛行,以免被蘇軍發現,最終潛入蘇聯領空。凌晨3時30分,它們將對邊境上一些預定的蘇軍機場進行俯衝轟炸:第53轟炸機大隊負責襲擊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間白俄羅斯地區的機場,第2轟炸機大隊的“道尼爾”17型戰鬥機負責突襲格羅德諾和維爾紐斯地區的機場,第3轟炸機大隊襲擊佈列斯特到科布林之間的目標。
雖然德軍戰機可以用大炮或機槍對地面進行掃射,或者應用-50、-250和-500等型號的自由落體炸彈,一種新型的-2型殺傷炸彈還是被應用在了最初的突然襲擊中。盟軍給它起了一個綽號叫“蝴蝶炸彈”,但德國空軍更喜歡稱它為“魔鬼之卵”。這種炸彈重2公斤,有一個帶有彈簧的外殼,在下落過程中會像翅膀一樣伸展開來,以此來降低落地速度。它在遇到撞擊或飛行一段時間後爆炸,殺傷半徑達12米。“梅塞施米特” 109和“容克” 87型戰鬥機可以掛載96枚該型炸彈,而“道尼爾” 17型則可以掛載360枚。這類炸彈對於攻擊未裝甲目標和飛機特別有效——其直接命中時所產生的威力相當於一發中型高射炮彈。然而,這種炸彈還有兩個缺點:一是比較容易卡在炸彈掛架上,隨後爆炸;二是容易在飛機著陸時落在地面上,給德軍地勤人員造成不必要的殺傷。後來,經過改進的-2型炸彈被放置在一個特定的容器裡,這個容器只有在炸彈遠離機體時才會開啟,就這樣,-2型炸彈成為世界上第一種集束炸彈。
第4章 “地獄降臨”(2)
航空偵察
如今,德軍對蘇聯的進攻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光顧蘇聯領空了,遠端高空偵察活動在洛維爾中校的指揮下很早就開始秘密進行了,是由一些特種的 111型戰鬥機和 2152型轟炸機在9 000米的高空完成的。起初,構成“洛維爾大隊”的4個飛行中隊對蘇軍部隊位置和橋樑、公路等重要據點進行拍照。從布達佩斯起飛的一個飛行中隊對黑海北岸區域進行拍照,從波蘭南部城市克拉科夫和布達佩斯起飛的“特種高空飛行中隊”的偵察活動覆蓋了從明斯克到基輔的所有區域,使用的是一種特殊型號的“容克” 88型飛機。
早在1940年9月21日,德國個別參謀軍官就已經獲悉了這些計劃。當時,正在法國楓丹白露的德國陸軍司令部工作的卡爾·威廉·蒂羅少校在日記中寫道:“遵照元首的命令,我們將對蘇聯邊境線內側300公里的地域進行航空偵察,為我們未來的進攻做好準備。而我本人將協助在莫斯科的德國駐蘇聯武官為我軍3支先頭部隊偵察路線、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