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故事裡面,就出現了那樣一個東西,叫風月寶鑑。大家還記得吧,像一個鏡子一樣的東西,你拿著以後,正面照會怎麼樣,反面照會怎麼樣。這一段故事很顯然是從他的舊作《風月寶鑑》裡面挑出來,融化到《紅樓夢》整體故事裡去的。當然,用《風月寶鑑》這個名字概括《紅樓夢》,現在看來是很不恰當的,脂硯齋就解釋了,因為當年曹雪芹寫《風月寶鑑》的時候,可能還是比較小的時候,他的弟弟叫棠村,給他寫過序,這個棠村後來不幸去世了,所以為了紀念棠村,脂硯齋覺得《風月寶鑑》這個名字還可以保留。而對曹雪芹本人來說,在他自己寫成的第一回裡面他就強調,說曹雪芹在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什麼呢?曹雪芹自己一度比較傾心於把這個書的名字定為《金陵十二釵》。當然最後他的合作者脂硯齋勸他,說這個書還是應該叫做《石頭記》,所以脂硯齋後來在甲戌年她抄閱再評本書的時候,又恢復了最早的書名叫《石頭記》。有人就不理解,有人讀了古本的這段話不理解,埋怨說,曹雪芹也真是,我們現在都把他的書叫《紅樓夢》,他老兄倒好,他連《石頭記》都不叫,他叫《金陵十二釵》。因此有人懷疑,這些文字是曹雪芹自己寫的嗎?我倒覺得這恰恰是他寫的,這就說明,一個作者他在構思一個長篇的時候,他在考慮人物配置的時候很動腦筋。曹雪芹為了確定這個小說裡面的女性角色,他嘔心瀝血,正冊應該是誰,副冊應該是誰,又副冊應該是誰,四副、五副到九副都是誰,他來來回回撥整,不是一次就成型的。像正冊究竟收入哪幾位,如何排序,他費了很多腦筋。

在《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定名過程中,作者曹雪芹曾一度傾向於《金陵十二釵》這個名字,由此可見作者對所選十二位女性的珍視程度,他絕不是輕率而為,而是經過一番思索之後,才確定下來的。儘管薛寶琴近乎完美,但曹雪芹在正冊中最終沒有選擇薛寶琴,而選了妙玉。曹雪芹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透過妙玉到底想說明什麼?

那麼現在我們就注意到,妙玉不但入了正冊,而且排名還很靠前,她排名第六。你想妙玉特殊不特殊?你現在記得《紅樓夢》裡面金陵十二釵正冊的排序嗎?那排序很有意思,第一、第二不分名次,並列,就是林黛玉和薛寶釵。在這個太虛幻境裡面,金陵十二釵正冊實際上只有十一幅圖十一首詩,林黛玉和薛寶釵是合為一圖一詩的,在《紅樓夢》十二支曲裡面,林黛玉和薛寶釵也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對排名作者他很動腦筋,他覺得這兩個人很難分出一二,於是就讓這兩個人並列,這是頭兩個。第三就是賈元春,因為他覺得賈元春很重要,是賈府女兒裡面年齡最大、後來地位最高的,並且透過前幾講你也知道,她是牽動整個賈府命運的重要女性,所以賈元春排第三。但是底下你看他動不動腦筋,按說賈元春排了以後,接著應該是迎春、探春、惜春對不對?“原應嘆息”嘛!但是他不這麼排,你注意沒有,他第四位排的是誰呢?賈探春。所以賈探春這個人物也不得了,這說明她在作者心目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探春的命運是最特殊的,以後我們還會探究的,她既不是死亡,也不是出家,而是遠嫁,而這個遠嫁又不是一般性的遠嫁,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想來想去,把探春排在了第四位。第五排的是史湘雲,按說史湘雲排第五已經是夠委屈的了,史湘雲,你想這是一個多麼可愛的女性,對吧?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但是他想來想去把她排在了第五。那麼誰應該第六呢?我當時看《紅樓夢》,就覺得王熙鳳應該第六,王熙鳳不能再往後排了,是不是?你從各種角度看,這都是一個脂粉英雄,戲份兒太多,她出場多少次都算不清,算完了以後,咱倆還得打架,你會說我算得不準,還有哪點兒忽略了。她的戲太多了,說過的話能裝好幾車,對不對?人沒到聲先到,大家印象多深刻啊。可是這個人,曹雪芹在正冊裡面就沒把她往前排,第五之後,第六排的就是妙玉,不是她,妙玉在十二釵當中等於是橫雲斷嶺,把其他各釵分成兩半。曹雪芹怎麼這樣構思?難道不值得我們探究嗎?妙玉之後才是迎春、惜春,然後才是王熙鳳,還有王熙鳳的女兒巧姐。有人說巧姐好像排在十二釵裡面牽強了一點,因為巧姐在前八十回裡面年齡很小,也沒什麼戲,但是我想她排進去是有道理的,因為他要展示這樣一個金陵世家女子的命運的話,其他人基本都是一代人(秦可卿的實際輩分問題,前面討論過,這裡不再枝蔓),那麼有了這個巧姐以後,能夠使這個陣容稍微立體化一點;而且巧姐最後的命運又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