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去。

大約半個多小時前,在第四幕裡,寶玉還是個護花天使,但回到怡紅院,這第五幕中,他卻陡然又成了摧花紈。

這一回,大約也就六千多字,每一幕,也就用了一千多字,而寶玉人格的五個層面,就都寫到了,而且寫得那麼流暢,那麼自然,天衣無縫,真實可信。

什麼叫大手筆?不知您對此怎麼個感想,我是服了。多好看的《紅樓夢》,多了不起的曹雪芹,多耐人琢磨的賈寶玉。

我這樣地總結了賈寶玉人格的五個層次,從低到高:

第一個層次:紈公子本色,以我為主,有發怒施威的特權。

第二個層次:戒不掉形而下,愛吃胭脂,以輕薄調笑解鬱悶。

第三個層次:享受閨友閨情,渴望平衡,在細微體貼中快樂。

第四個層次:篤信木石姻緣,聖潔之愛,絕對尊重絕對專一。

第五個層次:追求詩意生活,融進宇宙,能以真情對待無情。

當然,關於賈寶玉,可以討論的問題還很多,但是下面我必須要快點講講林黛玉和薛寶釵了。我想大家最關心的應該是,為什麼曹雪芹總把黛、釵並列?如果說高鶚所寫的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魂歸離恨天並不符合曹雪芹原來的構思,那麼,林黛玉應該是怎麼死的呢?下一講,我就要涉及這個話題,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講 黛釵合一之謎

上一講末尾,我提出了關於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問題。其實,關於這兩個角色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就有紅迷朋友問我,林如海的大筆遺產,林黛玉怎麼沒有繼承到?又有紅迷朋友問,薛寶釵後來的命運似乎跟賈雨村還有關係,是真的嗎?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我覺得還是要先討論大問題,這大問題就是,總體而言,對黛、釵這兩個人物,我們應該有怎麼樣一個評價?曹雪芹塑造她們,明明有鮮明對比的用意,那怎麼又會有黛、釵合一的藝術設計?

從思想上說,林黛玉對封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不以為然,她從不勸賈寶玉讀聖賢書謀取功名,對自己的個性不但不收斂,還相當地率性張揚;而薛寶釵呢,確實是一味地迎合封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在封建家長面前尤其懂得收斂個性,處處乖覺討好,總是勸說賈寶玉走“仕途經濟”的“正道”。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這樣認識黛、釵,算是抓住了本質,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這方面的論述非常之多,我不再重複舉例說明。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有的紅學家完全從自我審美感悟出發,覺得黛、釵如兩山並立,二水分流,各現其美,各盡其妙,提出黛、釵合一的觀點。有的讀者,當然,主要是男性讀者,則黛、釵同賞,認為如果娶妻如釵、交友如黛,那可是人生有大福。這實際上也是在意識裡形成了一個黛、釵合一的格局。更有一些讀者,男讀者、女讀者都有,他們更喜歡寶釵一些,覺得那才是理想的女性;黛玉嘛,身體不好,有病,而且很可能是肺結核,傳染性很強的一種病。這且不去管它吧,那個性格啊,小心眼兒,說話尖酸刻薄,刀子嘴,還未必是豆腐心。比如她形容劉姥姥是“母蝗蟲”,雖然不是當著劉姥姥說的,但是這樣背後嘀咕,尤其所醜化貶低的是一位農民,心地實在是不厚道。這個表現,無論如何也歸納不到“反封建”裡頭吧,可以說是流露出了十足的貴族小姐的優越感,很要不得!這些觀點、讀後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要麼是受到批判的,要麼是處在非主流的狀態。

把黛、釵之間的思想差異以現代的觀點加以揭示,當然是對《紅樓夢》的一種很好的讀法,這樣讀,也就是把《紅樓夢》當做一部具有反封建正統觀念的進步的書,從中獲得巨大的認識價值。透過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兩個藝術形象,還可以分析出來,曹雪芹是在他們身上力圖展現出社會新人的某些特性,從而也就可以給予曹雪芹本人很高的評價。就是說,這個作者很了不起,他塑造出了具有進步性的典型形象,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居然能畫出一道閃電,照亮歷史前進的路徑。

到了今天,人們閱讀《紅樓夢》,似乎已經沒有了什麼框框條條,對黛、釵這兩個形象,持什麼觀點、抱什麼態度的都有。我個人覺得,以現代意識為座標,把黛、釵的思想差異揭示出來,指出黛玉這個形象的主流是反封建的,具有進步意義的;同時指出寶釵這個形象是順應封建的,帶有消極性,還是站得住腳的。這對我們閱讀、理解《紅樓夢》,還是非常有好處。

我讀《紅樓夢》,覺得黛、釵的思想差異,曹雪芹不是無意中寫成那樣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