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語,雖知自從改輕肉刑之後,不到兩年,天下方慶文帝的聖德,宮中太子,又犯了刑章。
先是齊王劉襄,助誅諸呂,收兵回國,未幾棄世。其中劉則,嗣立為王,至文帝十五年,又復病逝,後無子嗣,竟致絕封。文帝不忘前功,未忍撤消齊國。但記起賈誼的遺言,曾有國小力弱的主張,乃分齊地為六國,盡封悼惠王劉肥六子為王:長子劉將閭,仍使王齊;次子劉志為濟北王;三子劉賢為菑川王;四子劉雄渠為膠東王;五子劉印為膠西王;六子劉卬光為濟南王。六王同日受封,悉令就鎮。惟有吳王劉劓,鎮守東南,歷年已久,勢力充足。又因既得銅山鑄錢復煮海水為鹽,壟斷厚利,國愈富強。文帝在位,已十數年,劉濞並未入朝一次。是年遺子吳太子賢入覲,就與皇太子啟,遊戲相爭,自取禍殃。皇太子啟與吳太子賢本為再從堂兄弟,素無仇怨,那時又奉父皇之命,陪同吳太子賢遊宴,自然格外謙抑。起初幾日,並無事端發生。盤桓漸狎,彼此就熟不知禮起來。
一日,吳太子賢喝得大醉,要與皇太子啟賭棋為樂。皇太子啟原是東道主人,哪有拒客所請之理,當下擺上棋盤,二人東西向地對坐。吳太子賢入宮時候帶有一位師傅,出入相隨,頃刻不離左右。於是吳太子賢的師傅,站在左邊,東宮侍官,站在右邊。各人心理,都望自己主子佔勝,雖屬遊玩小事,倒也忠心為主,參贊指導,不肯一絲放鬆。兩位太子,那時也凝神注意的,各在方罫中間,各圈地點,互相爭勝。皇太子啟不知怎的錯下一子,事後忙想翻悔改下。吳太子賢認為生死關頭,哪肯通融。弄得一個要悔,一個不許的時候,吳太子賢的師傅,又是楚人,秉性強悍,自然幫著他的主子力爭。還有同來的一班太監,更是沒有腦筋的,大家竟將一件遊戲消遣之事,當作爭城奪地地大舉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硬說皇太子啟理曲,一味頂撞,全無禮節。皇太了啟究是儲君,從來沒有受這這般委屈,一時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說時遲,那時快,皇太子啟,順手提起棋盤,就向吳太子賢的腦門之上擲去。吳太子賢一時躲讓不及,當下只聽得“砰”的一聲,吳太子賢,早已腦漿迸出,死於非命。當時吳太子賢的師傅,一見其主慘死,回國如何交代,一急之下,也不顧兇手乃是當今太子,他便大喝一聲,就用那個棋盤,要想回擲皇太子啟起來。幸有東宮侍從各官,拼命保護皇太子啟逃進內宮,哭訴文帝。文帝愛子心切,一面命他退去,一面召入吳太子賢的師傅,溫語勸慰,命他從厚棺殮,妥送回吳。
劉濞見了,又是傷痛,又是氣忿,於是向文帝所派護送棺木的使臣大發雷霆道:“太子雖貴,豈能殺人不償性命?主上對他兒子,犯了人命,竟無一言,只將棺木送回,未免太不講理!寡人不收此棺,汝等仍舊攜回長安,任意埋葬便了。”使臣無法,只得真的攜回。文帝聞報,無非從優埋葬了事。吳王自此心懷怨恨,漸漸不守臣節。有人密奏文帝,文帝國思此事,錯在自己兒子,吳王雖然不守臣禮,但是因激使然,倒也原諒他三分。吳王因兄文帝退讓不究,反而愈加跋扈。他的心理,自然想要乘機造反。幸有一位大臣阻止,方始暫時忍耐。這位大臣是誰?就是曾任中郎將的袁盎。原來袁盎為人,正直無私。
不論何人,一有錯事,他就當面開發,不肯稍留情面。因此文帝惡他多事,用了一個調虎離山之計,把他出任隴西都尉,不久,遷為齊相,旋為吳相。照袁盎平日的脾氣,一為丞相,勢必與吳王劉濞衝突,何能相安至今?其中卻有一層道理。他自奉到相吳之命後,有一個侄子,名喚袁種,少年有識,手腕非常靈敏,本為袁盎平日所嘉許的。袁種便私下勸他叔父道:“吳王享國已久,驕倨不可一世,不比皇帝英明,能夠從善如流。
叔父遇事若去勸諫,他定惱羞成怒,叔父豈不危險?以侄之意,叔父最好百事不問,只在丞相府中休養。除了不使吳王造反之外,其餘都可聽之。“袁盎聽了,甚以為然。相吳之後,果照袁種之言辦理。吳王本在懼他老氣橫秋,多管閒事;及見袁盎百事不問,只居相府,詩酒消遣,倒也出於意外。君臣之間,因是融洽。迨皇太子啟擲死吳太子賢的禍事發生,袁盎早已料到吳王必要乘勢作亂,於是破釜沉舟地譬解一番。吳王因他近在左右,萬難貿然發難。只得勉抑雄心,蹉跎下去。此事暫且擱下。單說匈奴的老上單于,自從信任中行說以來,常常派兵至邊地擾亂。其時漢室防邊之計,皆照龜錯條除辦理總算沒有甚麼巨大的損失。沒有幾時,老上單于病死,其子軍官單于即位,因感漢室仍遣翁主和親,不願開釁。無奈中行說再三慫恿,把中原的子女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