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的八王之亂也是如此,後來兩漢罷除侯國設定郡守,免除過去的弊病,對國家有百利無一害。如今陛下因為我們這些人的緣故,又重新變更做法,恐怕會亂了朝廷綱紀;臣等後代愚幼無知的不肖子孫,若有人會觸犯國家法令,那是他們自取滅亡,怪不得別人;若是因襲封的賞賜而生出驕橫之意,最終導致滅頂之災,臣想那是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還請陛下停止賜封世襲刺史旨意,賜我等保全性命為盼!”
幾位有份量的大臣出列反對,李世民卻不為所動,一副堅決的口氣道:“自古以來,割地以分封功勳大臣,是古今的通義,朕的意思是想讓你們的後代,也一力輔佐朕的子孫,以使得大唐萬年延續;對朕的決定,眾位愛卿都充滿怨言,難道你們都不願後代再輔佐朕的子孫們?”
“陛下之言差矣,!”馬周又站出來反駁,“世襲刺史與子孫後代願不願輔佐陛下的後人是兩回事。刺史乃一州之父母官,他們的所為,關係到一州百姓的福祉,若他們施政得當,百姓得以安定,反之則百姓遭殃;如果挑選的人得力,是萬民的共幸,陛下也可以清閒自在;若是庸才,那是天下之大不幸。如今陛下如此做,刺史多用親王、郡王、武人及其他朝中大臣,還令其子孫世襲,若無能者當政,則危害一方百姓也,要是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一方的百姓就不安定,天下紛亂將起,所以臣還請陛下再作考慮,刺史之職的任命,要慎之又慎!萬不可世襲!”
“陛下,臣等也是如此認為,世襲刺史之策,萬不可行,此只會讓臣等後代生出驕之心,於國於家都有百害無一利!”房玄齡也站了出來,表示反對李世民的決定,“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見房玄齡也出來反對,李世民略沉思一會,還是揮揮手決然道,“此事朕意已決,即照此詔令世襲刺史職,各位愛卿不必再奏!”
李世民雖然如此說,但憋了半天話的魏徵還是站了出來道:“陛下之舉讓臣等寒心,陛下在貞觀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諫,常常引導他們進諫,聽到進諫便樂而聽從。如今卻不然,諸位大臣們所奏之事,都是希望天下安定,對百姓有利的,道理自不必再說,然陛下卻不願聽取,堅持世襲刺史之策,只想讓自己的兄弟子孫,還有跟隨著你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永領刺史職,這是陛下的私心,並不是為國家利益作考慮,如此的決定,實在不是一個明君應該做的!陛下這樣做,離昏君不遠矣!”
“你…”李世民大怒,一張臉都有些變紅了,魏徵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罵他快成昏君了,讓他下不了臺面。
魏徵卻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直視著李世民,絲毫不退讓。
朝臣們指責李世民的一幕讓李業詡有些目瞪口呆,特別是魏徵最後罵李世民昏君的話,李業詡還是第一次見識到了這些大臣們當朝直諫甚至責罵皇帝的事,做為皇帝的李世民,雖然滿臉的怒氣,額頭上都有青筋在跳,但又不好發作!
李業詡也為自己感到慚愧,同樣作為當朝重臣,自己卻沒膽量上去當面指責李世民的過失,他也知道世襲刺史之策實在是一昏招,卻一下子想不出來如何去反對。
想到的蹩端都被幾人說了,李業詡想不出來更好的理由,還有李靖都沒上前反對,他也只好忍著。
若照此世襲刺史令,那不是祖父李靖和父親李德謇後,無論自己是個小混混,還是什麼,都可以當那個濮州刺史了?
刺史是封疆大吏了,負責一州的政務,這些世襲刺史的州都是上州,上州刺史還是從三品的職,李業詡想不通一向聖明的李世民怎麼會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這皇帝得意過頭了麼,還是頭上頂著的變成了豬腦袋?
高士廉、李道宗、侯君集等世襲名單中的人也都站了出來,表示不願接受李世民世襲刺史的詔令,請皇帝收回成命。
最後李靖也跟著同奏。
但惱怒的李世民還是不允,堅持要讓這世襲刺史的令下發執行,反對的朝臣們只得悻悻地退下。
一張臉有些發紅的李世民,接著用高亢的聲音吼道,“高愛卿,你所領編撰的《氏族志》,可否完成了?”
尚書右僕射高仕廉應聲出列奏道:“陛下,臣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孤德棻、中書侍郎岑文字撰《氏族志》,經一年時間終於完成,承陛下意,姓氏排序專以今朝品軼為高下,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盧、李、鄭諸族為第三,天下凡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還請陛下過目!”
“好!好!好!”臉色已經恢復正常的李世民從御座上站起了身,親自從高士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