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原來是居民們為了歡迎八路軍的到來,請了洪湖漁鼓班子,在鎮子中間表演開了。
這洪湖漁鼓的發源地就在半城鎮,前身的流傳於北方的太平鼓,由北方逃荒難民傳入半城地區,最早主要用於乞討時說唱伴奏工具,後來當地漁民用來請神驅鬼、歡慶豐收。到了康熙年間,漁鼓成了跳大神的伴奏工具,鼓面上也被蒙上了紅色的鯉魚,寓示歲歲平安、年年有餘。這個時候,洪湖漁鼓已經和蘇皖一帶流行的肘鼓子、快板說唱、民間舞蹈結合了起來,形成了富有濃郁洪澤湖地方特色的漁鼓舞。
表演開始前,山東局婦委會主任唐星櫻代表八路軍首長作了簡短的講話。
明亮的月光下,唐星櫻站在一張桌子上面,身穿灰色的八路軍軍裝,腰裡彆著小手槍,長髮梳成兩根長長的辮子壓在軍帽下面,越發顯得面如明月、眼似星辰,看得圍觀的鄉親們鴉雀無聲。
唐星櫻和劉一民生活那麼長時間,早已跟著劉一民學會了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聲音在這靜夜裡傳出去,簡直就象天籟之音一樣。就聽唐星櫻說道:“湖區的鄉親們:我們八路軍是人民的子弟兵,到半城來是打日本鬼子的。為什麼說我們是人民子弟兵呢?因為我們的幹部戰士都是來自於老百姓的子弟,是保護老百姓生命財產不受損害、為老百姓打天下的。用老鄉們的話說,八路軍戰士就是老百姓的兒子,我們和老百姓的關係就象洪澤湖裡的魚兒和水的關係。魚兒是離不開水的,八路軍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援和擁護。八路軍既能打鬼子、打漢奸,也能幫助老鄉們種地捕魚,住在老鄉家裡還能幫老鄉挑水掃院子,我們是一家人。”
唐星櫻越說越有勁,最後揮動著手臂帶領老鄉們一遍遍高喊“打到日本帝國主義”、“把小鬼子趕出中國去”、“不抗日毋寧死”、“守土抗戰、人人有責”、“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槍的出槍”、“團結抗日”等口號,把老鄉們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了。
唐星櫻講完,趙小曼領著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上臺合唱了《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十送紅軍》、《八路軍拉大栓》、《八路軍軍歌》,把現場氣氛再次推向高潮。接下來,洪湖漁鼓班子的漁鼓舞表演開始了。
唐星櫻講完後,回到劉一民的身邊坐下,小臉還是紅撲撲的,看上去異常嬌媚。劉一民心疼地看了她一眼,剛想鼓勵兩句,耳邊就傳來了警衛一營教導員黃文虎的嘀咕聲:“要想會,跟師傅睡。唐主任的宣傳鼓動水平都快趕上師長了。”
劉一民鼻腔裡冷哼一聲,轉身低聲說道:“黃文虎,回到你的作戰位置上去。”
黃文虎伸手就朝自己的嘴上打了一巴掌,又嘀咕了一句“叫你多嘴,看不成了吧”,就起身悄悄地走了。
見黃文虎走了,劉一民這才聚精會神地觀看漁鼓舞表演,這一看就看出了門道。
原來這洪湖漁鼓舞的主要道具就是外形為圓形的漁鼓,看上去象蒲扇一樣,邊框是鐵製的,直徑約35公分左右,沿圓邊框蒙上一層羊皮,鼓上有柄,柄長20公分左右,柄尾有一直徑15公分的圓形鐵環,環周有四個鐵環,每環再串系兩三個小鐵環,柄尾圓環上繫上大紅絲帶。表演者都是男扮女裝,服裝五顏六色,十分豔麗。表演時,演員左手持鼓,右手執鍵,動作基本上是前後遊、左右搖等舞姿,模擬撒網、下籪、搖船的打魚動作,邊跳邊唱,或搖動漁鼓,或用竹鍵有節奏地擊打漁鼓,形成鼓聲咚咚、環聲叮鐺的音響效果。
看了一會兒,劉一民喊過趙小曼,告訴她這洪湖漁鼓可以在藝術上提高一下,增加觀賞性。最好能成立個專業的劇團,給鄉親們和部隊演出,鼓勵團結抗戰和發展生產。
趙小曼告訴劉一民,這兩天她已經問過老鄉們了,洪湖漁鼓在這一帶很流行,從事表演的人差不多有1000多人,漁民們遇到出湖捕魚或滿載而歸時都請漁鼓班子表演,燒大紙祭祀、舉行家譜會、大王會也請漁鼓班子表演。她正在考慮怎麼樣把洪湖漁鼓和宣傳抗戰結合起來呢
劉一民告訴她,不光是洪湖漁鼓,蘇北、皖北的地方戲劇團都要發動起來,象在山東一樣,在上演傳統劇目的同時,多演抗戰節目,真正把老百姓發動起來,支援抗戰。
趙小曼答應一聲,又接著看錶演。
兩個人正在邊看邊聊,羅延過來低聲報告:“來了”。
劉一民點點頭,繼續觀看漁鼓舞表演。
漁鼓舞表演告一段落的時候,趙小曼手持古箏翩然上臺,演奏了《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聽得老鄉們如醉如痴。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