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7部分

私產、兩袖清風之人。在他想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就算是象他們宣傳時說的那樣,是一心抗日的,但總得讓老百姓納捐納稅、供養部隊吧只要讓老百姓納捐納稅,軍隊和老百姓的關係、政權和民眾的關係還能好到哪裡去?

令沈鴻烈想不到的是,這一路上宿營時,八路軍的幹部戰士到了房東家裡,抓起水桶擔子就挑水,掄起斧子就劈柴,拿起掃帚就掃院子,滿嘴還都是大爺大娘大哥大嫂地喊,那模樣象極了遠遊歸來的孩子,再替家人幹活。老鄉們見了八路軍可和過去見了張大帥、韓大帥的兵不一樣,不害怕,不躲避,聚在一起拉家常。連大姑娘小媳婦都不躲不避,又是燒水又是做飯,還趕做軍鞋讓戰士們換。沈鴻烈算是領教了什麼是軍民團結。

一路行來,到處都是新墳,魯西地區快到家家戴孝、戶戶燒紙的程度了。韓復渠逃了,省政府撤了,小鬼子把山東老百姓禍害慘了。

民國時期的軍人很複雜,普通士兵文盲居多,高階將領中也有粗魯不文的。但是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或是為了救國救民、或是為了討條出路而加入軍旅的。沈鴻烈就屬於國軍將領中的高階知識分子,歷史上他跑到臺灣後,閒來無事,寫了《讀史答記》、《歐戰與海權》、《東北邊防與航權》、《收回東北航權始末》、《青島市長》、《抗戰時期之山東黨政軍》、《抗戰時期之農業建設》、《抗戰時期之國家總動員》、《浙政兩年》、《消夏漫筆》、《政海微瀾》、《五十年間大夢記》等十二種書,算是對他一生的事業做了描述和總結。

沈鴻烈可不光是日後空閒時間寫書,現在這種戰亂年代他也是瞅著機會就記上幾筆。這一路上雖然行色匆匆,但沈鴻烈在宿營時還是和老鄉們交談,記錄了許多他認為有意義的東西。比如在聊城,沈鴻烈就寫到:

“聊城原本是個美麗的縣城,三面環水,有北方水鄉之稱。可惜這是抗戰時期,日人殘暴,兩次攻佔聊城,最近才剛剛逃離,把聊城糟蹋得千瘡百孔。到聊城時天已傍晚,不顧勞累,去祭奠了範築先。晚飯後在城中漫步,忽聞書聲朗朗,信步尋訪,始知是學校在上課。找校長一問,才知白天為防日機空襲,學校不能正常上課,缺課部分只能夜晚補上。問及教師薪水,言鬼子剛走,抗日政府尚未明確規定薪水等級,只是按軍隊供應標準供應。又:找農人瞭解,抗日政府沒收漢奸土地財產分給農戶,一般地主與佃戶實行二五減租。問及知道不知道現任山東省政府主席是誰,竟無一人知道。問及八路軍的縣長、區長,無論大戶還是佃戶,均知其名其事。汗顏之餘,心內惶恐,雖然省政府後撤,山東成了無政府地區,但象八路軍這樣公開建立政權、任命官員,置山東省政府於何地?”

上面的還都是沈鴻烈在魯西地區的見聞和印象,過了黃河後,他的感觸更深了。不說別的,光說前去黃河渡口迎接護送他的八路軍騎兵部隊就讓他震撼不已。

那是一個騎兵連,一色的東洋大白馬,連長一聲敬禮,馬上的戰士手握戰刀,兩眼平視,要多威武有多威武。那些戰馬也確實是訓練有素,隨著口令做動作,絕對的整齊劃一,好像用尺子量過似的。再看騎兵的裝備,每人都是三件武器:軍刀、長槍和短槍。似乎這個小小的騎兵連還配有一個排的重火力,配有重機槍和小鋼炮。

到了這個時候,沈鴻烈才恍然大悟,劉一民的教導師打了那麼多勝仗,繳獲了那麼多日軍武器,怕是裝備比國軍主力都要好的多的多。

眼看著要進濟南城了,濟南市長、八路軍教導師政治部主任蔡中趕到濟南城外迎接。兩個人都是軍人出身,互相敬禮後,蔡中就陪著沈鴻烈到了濟南市政府,安排沈鴻烈一行洗漱、休息。

沈鴻烈是經過風浪、見過世面的人,知道現在的山東誰說了算,因此言語間和蔡中十分客氣,張嘴蔡兄閉嘴蔡兄,要求能夠儘快見到劉一民師長,有許多事情想向劉師長請教。

蔡中雖然有時候愛打趣劉一民,但絕對不是他不尊重劉一民,或者說是鹹吃蘿蔔淡操心愛管劉一民的閒事,是因為他和劉一民一起出生入死,腦子裡已經形成了保護劉一民的思維定勢,不願意讓劉一民受到任何人的傷害。真正論起來,蔡中絕對是一個意志堅如鋼鐵的老紅軍幹部。

見沈鴻烈這麼著急要見劉一民,蔡中心裡很煩,知道這些國民黨的高官來見劉一民一定沒有好事。特別是這個沈鴻烈,這個時候趕來濟南,除了摘桃子和製造麻煩,還能幹些什麼?本想一口拒絕,但是想想統一戰線政策,還是認真的回答說師長這會兒不在,晚上趕回來陪沈主席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