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小隊、警備隊、警察局慰問了個遍。
等到少將閣下坐到大隊部的時候,鬼子小隊長驚訝地發現,滿城的日偽軍數他最幸運,因為少將閣下親口告訴他,將向第一0八師團師團長下元熊彌中將提出建議,建議將荒村義夫少尉調往徐州警備隊,擔任徐州警備隊司令部中尉軍官。
這一下,鬼子小隊長(就是荒村義夫少尉,這一路上他早就將自己的名字告訴王東強了)感激得連敬禮時的胸脯都比平時挺的高了許多。
接下來,荒村義夫少尉表現的更好了,忙著安排少將閣下的衛隊的晚飯。結果王東強拍著他的肩膀告訴他,不用他忙乎了,找到伙房就行了,他們隨行帶有炊事兵,晚飯有他們負責。現在需要荒村義夫少尉,不,荒村義夫中尉,需要荒村義夫中尉給沿線的據點打電話,告訴他們,徐州守備隊司令官閣下將透過他們的防線前往濰城,去拜訪下元熊彌中將閣下。
荒村義夫現在已經把自己看成了徐州警備隊司令官閣下的隨從,自然是把王東強交待的任務看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馬上就跑去抓起電話“莫西、莫西”喊開了。
接到王老虎成功襲佔安丘縣城和王大湖在大淩河周家下莊全殲日軍安丘守軍一個大隊、偽軍一個營的報告時,劉一民率領師部已經抵達了景芝古鎮。
這景芝鎮位於諸城、高密、安丘、昌邑四縣交界處,西傍浯河,東依濰水,四縣通衢,地裡位置非常優越。
景芝鎮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間多次發現靈芝而被賜名景芝鎮的。這個名字確實叫的好,符合景芝鎮地處濰河沖積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物產富饒、天然糧倉、商路通達的實際。
歷史上,景芝鎮就是與蘭陵鎮、顏神鎮並稱的山東三大古鎮之一,以出產白酒著名,是中國高粱燒酒的發源地之一。據民國四年《山東通志》記載,齊魯燒酒“以安丘景芝為最盛,醇香如醴,名馳遠近”。這裡的高粱燒酒屬於芝麻香型,泛稱景芝高燒。有兩句詩描摹景芝古鎮的高粱燒酒的興盛:“十里杏花雨,一路酒旗風”,“三產靈芝真寶地,一條浯河是酒泉”。
這話還真不是吹的,據說,景芝鎮釀酒技藝在宋元時就已經成熟。蘇東坡在任密州(今諸城縣)知府時候,就是喝著景芝鎮的景芝高燒,寫下了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萬曆年間,景芝鎮“酒肆林立,酒旗搖曳,72座釀酒作坊遍佈全鎮,大車小輛絡繹於途,商業繁盛,產白酒頗著,每年繳納酒課稅銀一百錠零四貫”,連張家口外的酒商販們都騎著駱駝往來販酒。
到了乾隆八年,鑑於景芝鎮燒酒規模過大,乾隆皇帝認為浪費糧食,下旨限制燒鍋數量和規模。
清末民初,景芝鎮釀酒業再次登上頂峰,僅燒鍋就有恆泰、井東、松樹底、南棚、益太場、廣太場、下崖、廟角子、南葦灣、西高場、巷子裡、南樓、明樓、家廟東、明樓後、西草市、郝家灣、元隆場、後牛市、益太市、元隆、協和、益利、德源、德茂、德順、洪太、益太、益隆、益盛、益昌太、廣茂、益茂、德元福、泰和樓、泰和順、泰和信、三順、豐順、慎源、瑞源、天和太、順和、日升祥、永源、滙豐、中和、德聚、源盛永、廣盛永、元亨利、益源、華昌和、裕順、恆泰、恆聚、恆豐、恆襄祥、中德升、南德升、聚豐、福豐、三和成、義興恆、永聚、三合祥、新泰、元德、懋德、泉祥、義聚、景昌、裕興等七十餘家,把個古鎮裝裹在美酒飄香、客商雲集的繁華夢中。抗戰前,景芝鎮著名燒鍋有七十二家,經營燒酒生意的商家有200多家。景芝高燒還和茅臺酒、汾酒一起參加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
當然,這個時候是戰爭時期,景芝鎮的釀酒業遭到了沉重打擊,許多燒鍋都已經停工逃難了。好在前一階段八路軍開展冷槍冷炮運動,趕跑了進佔景芝鎮的日偽軍,老百姓的日子才開始恢復正常。
劉一民一到景芝古鎮就喜歡上了這裡,帶著羅榮桓、蔡中從障語門走到景芝人釀酒專用的松下古…一路走一路讚歎,覺得這裡比大店還好,古樸幽雅,酒香四溢,讓人邁不動腳步。
羅榮桓笑著說,這裡好是好,就是距離膠濟路、濟青公路太近,又是平原地帶,不好守備,作為司令部駐地是不合適的。
蔡中說,等我們打完膠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