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8部分

機會,哪想碰了一鼻子灰,遂產生了報復“鳳英”的念頭。常永昌不用嘴說,而是借用《騎白馬》(《東方紅》最早的版本)的曲調,真名真姓的編了一首歌。他把歌唱給村裡一個木匠聽,木匠勸常永昌,真名真姓容易惹事,後來就用筆名和排行代替了。他們常常是邊幹活邊唱,所以《三十里鋪》的旋律帶著很明顯的木匠推刨子的節奏。

經過整理,趙小曼就把《三十里鋪》唱了出來,曲調優美,歌詞樸實,加上趙小曼柔美的女音,在綏德一唱就吸引了戰士們。連綏德城的老百姓都沒有想到,原來他們天天唱的民歌是這麼好聽。趙小曼卻是邊唱心裡邊流淚,我的三哥哥成了別人的丈夫,實打實地把妹妹閃到了半路口。

等到了綏德,《三十里鋪》、《五哥放羊》、《蘭花花》、《趕牲靈》、等陝北民歌的代表作就初步整理完成了。趙小曼天天沉浸在民歌的海洋裡,連走路都在小聲哼唱。

劉一民心裡鬱悶,上次在潼關尋找金礦時,自己曾給高原等人唱過《走西口》,這要是以後再不小心唱出別的什麼歌,怕是要被這趙小曼尋根問底不可。看來,人的智慧是在不斷開發的,這趙小曼如此才華,又勤學好問,真的一頭鑽進音樂殿堂,說不定就會大放異彩,讓陝北民歌提前為外界知曉。算了,這丫頭看來是把情思轉移到了民歌上,這樣也好,雖然她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但卻能在藝術上有所成就,這也是一種了不起的貢獻。

榆林城號稱駝城,雅號榆陽,東依駝山,西臨榆溪,南控烏延,北瞰燕塞,襟山帶水,龍騰虎踞。由於地處陝甘寧蒙晉交界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爭戰的九邊重鎮、三秦鎖鑰。歷史上,大夏國開國君主赫連勃勃、西夏開國君主李繼遷、北宋名將楊繼業、南宋名將韓世忠、明末闖王李自成都誕生在榆林轄區。

榆林獨特的戰略地位,城防建設自然是重中之重,明代三拓榆陽,形成了“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城市格局。長街十里,均以石子鋪路,城扁街寬;榆林的城牆非常堅厚,比北京的城牆還略厚一點;由於是九邊重鎮,將軍府邸多、衙門多,規制都仿照明代北京建築建造,加上邊商富賈、手工業者雲集,連鋪戶家宅也都是星羅棋佈、鱗次櫛比的四合院,二進、三進、四進都有,交相勾連、庭院深深,不愧“小北平”的稱號。

胡老虎和鮑文見軍團長這麼快就來看望部隊,心裡歡喜,一直接到了米脂,陪同劉一民到了榆林。

離開成都後,劉一民還是第一次見到中小城市有如此規整的建築的,所以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塞上明珠榆林城,一大早就領著蔡中、曾中生、唐星櫻、趙小曼、晶晶等人,把榆林城轉了個遍,又到榆林明珠紅石峽去遊覽。在紅石峽,劉一民應胡老虎和鮑文之請,題寫了“塞上明珠”、“蒙漢同源”、“還我河山”三塊匾額,又題寫了“母親叫兒去扛槍,妻子送郎上戰場。四萬萬人齊努力,團結抗日滅東洋”的短詩。

胡老虎見軍團長寫出如此雄壯的文字,知道軍團長殺敵之心日盛,亟待上戰場和日寇廝殺。就找來榆林最有名的石匠,讓把劉一民的題字、題詩刻上石壁。

等石匠拓印好後,劉一民的手跡就被在場的軍團報副總編晶晶收走了,說是要回去在《戰旗報》上發表。

晚上,軍團文工團在榆林城進行專場慰問演出,除騎兵師幹部戰士和榆林抗日民主政府幹部外,還邀請了榆林的社會名流、工商業代表,許多市民也圍在四周觀看。

文工團長趙小曼兩次上場,一次是她的古箏彈奏《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另一次就是她的陝北民歌獨唱。

令趙小曼想不到的是,她的民歌演唱獲得了極大成功。

此時趙小曼把頭髮已經留了起來,梳成兩個長辮子,白襯衣、蘭裙子,看上去清麗無比,十足一個洋學生的樣子,站在臺上本身就已經夠吸引人了,加上戰士們第一次聽這麼好聽的藝術化了的陝北民歌,結果自然是一次次地掌聲把她留在臺上不讓下來。《三十里鋪》、《五哥放羊》、《趕牲靈》、《蘭花花》、《沙樑上站個俏妹妹》,一首首民歌下來,唱得戰士們如醉如痴,連圍觀的鄉親們都是轟然叫好。

最後,這丫頭腦子進水,竟然在臺上說她唱的不是最好的,軍團長唱的才最好,想請軍團長上臺和她一起合唱一首。

這下弄得劉一民下不來臺,現在他已經不是剛穿越那會兒了,那個時候他沒有那麼多想法,心情激動時可能就會唱一下。現在他身份不同,身邊又有嬌妻,如何會上去唱?但架不住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