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發展起來,讓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劉志丹等人慢慢品味劉一民的話,越品味越覺得有意思。最後,劉志丹提出可不可以把這幾天劉一民的談話整理出來,上報中央,供幹部們學習?
劉一民一笑,回答說可以。
幾個人這才依依不捨地告別。
第一六七章 煤田(一)
從延長北上,一路幾乎是邊行軍邊觀光。
延安到榆林,歷朝歷代都有官道,紅軍實行以工代賑修路後,紅二十七軍和隨後移防榆林的騎兵師,配合地方政府,組織鄉親們將官道修正拓寬,雖然是土路,但汽車能夠通行,所以行軍速度不受影響。
紅二十七軍派出的嚮導沿路聯絡駐軍和地方政府,把隊伍的行程安排的妥妥帖帖的。因此,雖然是盛夏行軍,但遍覽陝北風光,一行人心裡說不出的愉悅。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碳”。
清澗的石板讓劉一民等大開眼界,陝北苦焦,除了窯洞,建房壘牆都用石頭,石匠也就特別多。漢子們拿著錘子、銼子,把一塊塊石頭磨得平整光滑,可以當案板。
綏德的漢子一路上見了不少,頭上都包個白頭巾,腰板挺直,看上去確是好漢子。
至於米脂的婆姨如何漂亮,隊伍形色匆匆,倒是沒有怎麼見到。晚上休息的時候,唐星櫻打趣劉一民,是不是沒有見到貂蟬一樣的美女有點失落?劉一民笑著說,貂蟬就在我身邊,月亮這麼好,我能看得見。羞得唐星櫻直拿小手捶他。
這一路收穫最大的是趙小曼。
陝北民歌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源遠流長,經久不息地飄蕩在黃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溝溝、岔岔。讓人驚異的是,編創這無數久唱不衰、思想性藝術性如此高的歌謠的人,都是些腳伕、攬工漢、攔羊後生或摟柴婆姨。正是生活在這貧瘠的黃土高坡上的美男俊女、有名作者和無名作者們,世世代代共同創作和續寫的陝北人的生活史歌。
和陝北民歌交相輝映的就是信天游、酒麴。
趙小曼一頭扎進了陝北民歌和信天游的海洋。
這一路走來,眼見劉一民和唐星。櫻兩情依依、恩愛無比,趙小曼心裡悽苦。到延安的時候,劉一民和幾個首長下部隊,趙小曼帶著文工團的戰士們自由活動。在延河邊,一個放羊老漢的信天游吸引了趙小曼,她馬上上前去問:“大爺,你唱的這是什麼歌啊?我怎麼從來沒有聽過?”
老漢告訴她,這是信天游,也叫。順天遊,沒有個啥子正規調子,想怎麼唱就怎麼唱,陝北人大人小孩漢子婆姨都會唱幾段。高興的時候吼一嗓子,煩悶的時候也是吼一嗓子。最早是熬活的長工、趕牲口的腳伕、做苦活的窮漢們唱,宣洩內心的煩悶、愁苦,表達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求、嚮往。後來就發展成了隨心所欲、任意發揮的民歌形式。說著說著,老漢就唱開了:“信天游來調子廣,調子就有幾大筐。”
趙小曼聽得入迷,忙掏出本子記錄。
那老漢見這漂亮女紅軍把他的歌記了下來,知道。這是個有文化的女娃,怕是也陷在了想情郎的陷坑裡出不來,忍不住就又唱了起來:“東山上(那個)點燈(哎)西山上(得個)明,四十里(那個)平川了也了不見人。你在你家裡得病(哎)我在我家裡哭,秤上的(那個)梨兒(喲)送也不上門。”“想你想的著了驚慌,耕地扛上餄餎床。沙梁梁招手沙灣灣來,死黑門的褲帶解不開。”
通俗的陝北方言,熱烈奔放的曲調,把個男女愛情。唱得纏綿悽婉,一下子就抓住了趙小曼的心。
接下來,每到一地休息的時候,趙小曼就找當地。人唱民歌讓她聽,並記錄曲調,然後就自己開始學唱。
劉一民見趙小。曼這樣認真,知道這丫頭髮現了寶藏。心裡想,這陝北民歌的名作老子都會唱,而且唱的很好聽,何必這麼麻煩?有心唱給趙小曼聽,又擔心破壞趙小曼發掘民歌資源的熱情,就儘量滿足她的要求,讓李成毅專門派出一個班保護她,讓她邊行軍邊收集民歌。
這個時候,陝北民歌代表作品之一的《三十里鋪》剛剛成型。隊伍路過三十里鋪附近時,一個小木匠邊幹活邊唱,趙小曼聽著好聽,馬上就去採風。說來也好笑,這綏德三十里鋪村有個後生叫郝增喜,與村裡一個姓王的姑娘常在一塊攔羊、掏苦菜,時間一長,彼此有了愛慕。郝增喜家中光景好,父母嫌門不當戶不對,就給兒子另娶了親。同村的攔羊後生常永昌早就看上了姓王的姑娘,這正是靠近“鳳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