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接到了楚風研製線膛槍的命令,到現在已經整整八年,終於完成了跨越時代的進步。
線膛槍的技術,在二十世紀一點兒不復雜,原本的歷史上,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馬廠造,便是馬廠地區鐵工作坊用人力手工製造的槍支,極端簡陋的條件下,他們甚至仿照出了一挺捷克式機關槍!
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青海化隆造就更加廣為人知了,當地老工匠們買幾臺機床,挖個地下室就開始非法造槍致富,一把把黑槍流入市場……
大漢帝國的工業就算沒有化隆黑槍老闆的幾臺小機床,至少比抗戰時期馬廠的鐵匠作坊技術力量要強得多,只不過原創總是比仿照困難一百倍,即便是楚風畫出了圖紙,要從圖紙變成沉甸甸的線膛槍,這個過程也走了漫長的八年。
很快,被蒙古強弓勁弩征服的地方,便要見識到線膛槍的威力了。
“只有一個問題,”馮火山給興致勃勃的雷洪澆了瓢冷水:“發射速度太慢,子彈從槍口灌進去,膛線卡住了它,得非常費力的用推彈杆推,所以每分鐘只能打一發——這已是極限了。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楚風笑了,米尼彈萬歲!
第583章 匠心獨運
金屬彈殼、整體裝填的定裝彈。也即是二十世紀軍隊使用的,那種有著黃澄澄銅質彈殼的小東西,需要引伸、壓縮、鍛壓、退火等四十多個工序、三十多種機床來完成,當年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擁有四十多臺二十世紀上半頁技術水平的機床,都只能復裝發射過的子彈殼,不能新造子彈,顯然大漢帝國的工業基礎還遠遠沒有達到製造定裝彈的程度。
小小的子彈,遠比發射它的槍械技術含量高,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據說能自己製造槍支的國家超過一百五十個,但能製造現代軍用子彈的國家,不超過三十個(印度阿三頂著溼婆大神一路淚奔:“5555~我都可以造飛機坦克原子彈了,步槍子彈還得從以色列進口……”)
所以目前只能採用分體式紙殼彈,子彈不是從後面整體塞進槍膛,而是撕開紙質彈殼之後將火藥和彈丸先後從槍口灌進去。
以前使用滑膛槍的時候,槍管內壁是光滑平整的,士兵們可以很輕鬆的用推彈杆把球形軟鉛彈丸推進去,但線膛槍的槍管裡一圈圈螺旋形的膛線,就把彈丸卡住了——
要是子彈做小點方便裝彈,那麼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空隙就太大了,發射時火藥洩露。威力大幅下降,並且彈丸不緊貼槍管,膛線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子彈沒有旋轉,和沒有膛線的滑膛槍還什麼區別呢?
歷史上,線膛槍出現之後,這個問題困擾了它的使用者整整兩百年,可憐的線膛槍手們必須隨身攜帶一個大木槌,用它敲擊推彈杆,將彈丸砸進槍管裡面去!
幸好,大漢的工業基礎整體上處於工業**前期,是基礎科學、精加工、熟練技術工人和專業工程師的差距,按照後世氾濫的說法,差在那隻會下金蛋的工業“母雞”上,但楚風腦子裡不缺的是後世的知識和設計創意。
米尼彈這個東西就是解決線膛槍裝彈問題,就是子彈不成圓球型,而是像個窩窩頭,半徑比槍膛略小一點兒,可以很輕鬆的推到彈膛裡面去——當然是尖頭向外放進槍管裡。
這時候,一旦開槍,火藥燃氣就產生了相當大的壓力,推動子彈前進的同時,也把窩窩頭子彈的屁股窩兒撐大了(邪惡的爆菊啊~~),本來比槍膛略小的子彈就緊緊的貼在槍管內壁射出去,沒有一點兒火藥燃氣洩露,威力非常強勁,而且在螺旋形膛線的作用下高速旋轉。擁有了非常穩定、低伸的遠端彈道。
米尼彈的製造工藝,可比定裝銅殼子彈簡便易行多了,做好了模子,用軟鉛壓制成形,全機械化操作,批次生產,成本低而產量極大,可以供應漢軍的大規模戰鬥使用。
完成整顆子彈就更簡單了,紙彈殼並不像後世的黃銅彈殼那樣參與發射過程,因為裝填之前就把它撕開,火藥和彈頭灌進槍膛之後就被扔掉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太複雜的工業生產,組織一堆街道大媽坐小板凳上,拿廢紙糊就是了。
楚風把這些構想說給馮火山和雷洪聽了,光說還不過癮兒,他隨手拿起支炭筆,就在稿紙上刷刷刷的畫了起來,幾筆將子彈的形狀,發射時“窩窩頭”尾端膨脹的原理,一一寫了下來。
“喂,你們怎麼了?”楚風伸手在兩位兵器大師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因為他們倆目不轉睛的盯著稿子,眼睛都發直了。
呼~馮火山和雷洪同時長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