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下了感動不已。

從1974年到1979年,李連杰五次獲全國武術比賽的冠軍,這真是打遍天下無故手的一代武林大師。北京市體委授予他特等功,評他為“勇攀高峰的突擊手”。頓時,人們驚呼,北京出了個武術天才!

李連杰屢奪全國武術比賽冠軍,引起了政府的注意。黨與政府有許多民間或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動。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很受外國人的喜歡,政府見李連杰擁有一身精湛的武藝,於是選他去參與文化交流。李連杰17歲以前,頻繁地到北美、南美、非洲、歐洲、東南亞等地巡迴表演。

在美國時候,當時的尼克松總統觀看了他的表演,表演結束後,尼克松問他:“你有這麼好的功夫,長大後想成為保鏢嗎?”

李連杰靦腆地回答說:“我不想去保護一個人,我想保護億萬中國人。”

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說:“小孩,當你長大後你應成為外交家而不是保鏢。”

現在,李連杰成為了一代巨星,演的功夫電影遍及世界各地,傳遞著華人的英雄形象,比一些外交家作的工作還要好。

隨著見識的增長與對世界認識的加深,李連杰的自我意識開始甦醒,開始對這相世界進行質疑,他產生了兩個困惑。

一是母親與領導的話都是對的嗎?平時報紙雜誌說的話都是對的嗎?

在出國之前,李連杰對於母親與領導的話惟命是從,母親叫他練好武術,體校的領導勉勵他用武術光大中華的傳統文化,他就老老實實按著他們的話來做。遊歷了幾十個國家之後,他對對於這一切,他想,自己這樣倒底為了什麼呢?他們的說法是對的嗎?

用李連杰自己的話來說是,“我代表中國到過很多國家表演,看到很多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的環境,所以在我11歲以後的路上,我不大相信大人說的話,起碼我不百分之百相信,因為大家告訴我的一定是這樣的。可我看到的不一定是這樣的。”

這裡有一個很深層的問題,是國與國之間意識形態的差別問題,因為當時中國尚未開放,對於歐美的一些文化持反對態度,對外國先進的工業文明持輕視的態度。最典型的是文革中的一句著名口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然而,李連杰在歐美拉看到資本主義的一些苗確實不錯,他想不通為什麼要反對這些苗呢?他們的話是對還是錯?

第二個困惑是成為了全國的武術冠軍後,下一步怎麼走呢?

李連杰的這種心理與《臥虎藏龍》中俠女玉嬌龍的心理如出一轍,《臥虎藏龍》中有一句臺詞很好的表現了玉嬌龍成為武林高手之後的心理,她說:“我超過了你之後,我就好像走到了一個沒有邊的世界,我不知道世界的邊緣在那裡。”

李連杰成為五屆全能武術冠軍後也是如此,他回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會客廳》欄目中說:“在我第五次拿冠軍之前,我就想說,不行,這(冠軍)不是我一生要追求的東西,因為我已經證明了我五年當中的冠軍,我能證明到什麼時候,我能證明到10年嗎?不可能,20年嗎?不可能,你總有老的時候,總有改變的時候。”最後,李連杰說:“我應當改變,應當轉行。”

盛名之下,李連杰深深地為自己以後的出路苦惱,自己要到那裡去呢?他又很是茫然。

正在李連杰苦惱不已的時候,命運給他帶來了轉機,《少林寺》導演張鑫炎找到了李連杰。

張鑫炎這個名字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很多人不熟悉,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他擔任導演的《少林寺》卻是中國武俠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開創了武俠電影的一個新時代。

《少林寺》一片的誕生頗費了一番曲折。

70年代末,在熱愛武術的廖承志同志的倡議下,電影界決定籌拍兩部反映中華武術精髓的影片《少林寺》與《太極拳》,後因過於突出京劇風格而被叫停。香港的銀都公司得知訊息後,認為這是一個好題材,馬上接過拍攝權,重新打造這兩部電影。銀都公司將《少林寺》一片交結張鑫炎導演。

電影《少林寺》講的是:隋朝末年,小虎的父親被奸臣大將王仁則殘酷殺害,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曇宗救出。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習武少林,並落髮為沙彌,法號覺遠。一日,李世民被王仁則兵馬圍困,覺遠等施計解救。王誣之通敵謀反,準備滅掉少林。眾僧浴血奮戰,曇宗戰死。李世民率兵返回,王兵譁變,王仁則被覺遠手刃。為繼承曇宗遺志,覺遠受戒為僧,兼負武林統領。唐大宗諭立僧兵,並立碑表彰眾僧義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