褂猩羈痰撓∠蟆�
當兵之後,白天的正常軍事活動與訓練使我沒有更多自由閱讀的機會與時間,熄燈號之後,手電筒就成了躲在被窩裡獨自享受精神食糧的啟明燈。以至於我一個月6元錢的戰士津貼中,大部分都用於購買1號電池。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我有幸藉助高階幹部的讀書特權,開啟了內部書店的大門,我就像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開始了系統的讀書過程。我每次都會成箱、成批地瘋狂購買書籍,連每一個內部書店的工作人員都感到吃驚。
我自己還擬定了航行書海的計劃:
一是通讀了有關中國歷史的成套書籍,如《資治通鑑》、《清史稿》、《二十四史》等。
二是出於當兵的原因,我通讀了大量“二戰”的戰例記錄,從蘇聯的莫斯科保衛戰到歐洲的第二戰場,從沙漠大戰到中途島戰役,當然也少不了斯大林、朱可夫、巴頓、艾森豪威爾、丘吉爾、戴高樂等著名的戰爭指揮家的傳記與回憶錄。
三是通讀或重讀了幾乎全部的19世紀名著,像巴爾扎克、大仲馬、小仲馬、雨果、馬克?吐溫、德萊塞等作家的著作,而且也都是成套的閱讀。我就像進入了痴迷的狀態,一種急於彌補無端浪費的十多年時光的感覺,彷彿剛剛開始重新認識世界、認識人生。
中蘇合作時,我就學會了許多蘇俄歌曲,包括愛情的、戰爭的,至今我還會唱那些“蘇聯紅軍歌舞團”演唱的各種歌曲。“文革”前,我曾讀過《靜靜的頓河》、《夏伯揚》以及高爾基的作品,但能引起現實生活爭論的卻是《州委書記》之類的書。70年代之後,我又讀了一些蘇聯第四代作家的作品,如《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麼》、《人與獸》、《帶星星的火車票》等,這些作品表現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之後的蘇聯所面臨的新的社會矛盾,提出了更多現實生活中重塑人生目標與社會追求的問題,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國的未來向何處去。
打倒“四人幫”之後,中國出現了大量的傷痕文學,對喚起社會的覺醒、澄清歷史的事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在中國社會與政壇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但說實話,當時也讓我熱讀的這些書至今卻並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畢竟回憶歷史的經過、反思歷史的錯誤可以釋放人們十多年被封鎖與壓抑的感情,可以痛快一時,卻不能給未來以啟示,因此一段時間之後反而被人們遺忘。
恢復高考讓整個社會重新認識到知識與讀書的重要,被稱為“臭老九”的知識分子重新得到在社會中應有的地位,帶動了讀書的熱潮。從孩童到成人的再教育,讓社會從“文化大革命”的顛覆中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人們終於不再為讀書而慚愧,不再為無書而苦惱了。
改革開放與解放思想讓中國可以走出國門,瞭解融於世界經濟中的各種知識爆炸的過程。尤其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讓中國人不得不更多地借鑑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各種經濟與管理理論。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有預見性地漸進式改革,以及今天凡事必稱“國際慣例”,都證明國際成熟理論對中國經濟與改革的引導作用。書變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包括那些風靡全球的武俠書,也成為顯示中國武術力量的金字招牌,並讓人們體會到生活的複雜性,以及邪不壓正的奮鬥精神。
網際網路的出現使資訊的傳遞速度驚人,讓全世界幾乎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內瞭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發生的各種事情。同時,網際網路也成了閱讀量最大的“一本書”,這實際上又增加了一條獲取知識的途徑。曾有人預言,網際網路的出現會替代各種平面媒體及圖書,但實際生活中,雖然網際網路會佔用我每天相當一部分的時間,也確實改變了我一部分生活方式,但並沒有改變我的閱讀習慣。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無聲的朋友(2)
我十多年前就養成的閱讀習慣至今未改變。我每天仍堅持不少於六萬字的閱讀量,看書仍是我人生的一大樂趣,也是不斷更新知識的必要條件。實際要認真計算起來會發現,近幾年來我每天的文字閱讀量大約都在十萬字以上。也許有人認為我吹牛,其實只要堅持每天閱讀的習慣,閱讀速度就會大大加快,一張滿版的中文報紙大約就一萬字,而每天我必須瞭解的經濟資訊總量就超過了這個數量。每年十多萬公里的飛行時間成了我讀書最集中的時候,機場的書店也成為我了候機時必然光顧的地方,書也成為每次外出旅行時不可缺少的行李。
讀書與讀報又大有不同,讀報是為了瞭解資訊(也為了學習與思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