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上的失敗,讓中國渴望學習外來文明,這種學習後來轉化成某種迷信;但是它內心的驕傲與憤懣又時時湧現出來,變成不切實際的自我安慰和滿足,從而去美化狂妄的現實。
5在印度做哲學研究的薩帕瓦利·拉達克裡希南曾感慨“歷史寫作是一種創造活動……給我們一種生命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共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現實的逼人。事易時移,時過境遷,這種“逼人”讓大洋彼岸感受得更為直接。
2009年2月17日,美國著名智庫——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對名為“亞洲地區主義的戰略性觀點”的調查報告組織研討。這一始於2006年的調查報告,透過訪問亞太地區9個國家的“戰略精英”,主要研究“亞洲地區主義”,這9個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中國、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澳大利亞及新加坡。
智庫——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調查發現,9個國家的“戰略精英”普遍預期中國地位會顯著上升。他們雖不是政府官員,但都在各自領域內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以下的問題和結果都很有意思,我們不妨看看——“10年之後,哪一個國家會成為在亞洲影響力最強的國家?”對於這一問題,的受訪者給出的答案是中國,31%的人認為是美國。
對於“今後10年,自己國家與哪一個國家間的雙邊關係最重要”的回答,約59%的受訪者認為,本國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將是最重要的,認為與美國關係最重要的人佔36%。在回答這一問題時,77%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美國受訪者中持相同觀點的人達76%。只有16%的美國受訪者認為,10年後日本將是對美國最重要的亞洲國家。
這一組資料和百分比,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資訊,那就是中國的大國地位已 經突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呈上揚趨勢,中國的話語權正在日復一日影響世界。 。。
序言 我們高興,我們在路上(4)
事實上,這樣的影響在20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20年前,美國皇家歷史學會會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重點研究和講授當代戰略和國際關係的保羅·肯尼迪先生寫下了一本影響世界的著作《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這本書中,保羅·肯尼迪總結了公元1500年以來大國興衰的歷史,並對“今後世界政治的格局”作出三大預言——在最近的將來,沒有任何國家可加入目前(1988年)由美國、蘇聯、中國、日本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組成的“五頭政治”中去(基辛格則認為,很可能再加上印度,構成“六頭政治”),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將是最後的大國;就五國而言,世界生產力量的平衡在某些方面已經從蘇聯和美國,也開始從歐洲經濟共同體,向有利於日本和中國的方向傾斜。雖然中國還落後於日本,但是它發展得最快;中國經受了長期的艱難困苦,它的現任領導人看來正在實現一個宏偉的、思想連貫和富於遠見的戰略,這方面將勝過莫斯科、華盛頓和東京,更不必說西歐了。這個戰略就是在國家主義的意識指導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利用一切注重實效的手段來竭力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
最後,保羅·肯尼迪還如是強調說——儘管中國此刻正壓縮軍備開支,但它無疑將來仍然在戰略上“舉足輕重”;相反,中國越是以柯爾培爾式的國家主義推動經濟向前發展,就越是意味著要搞軍備擴張基礎上的強權政治。“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
當中國準備在21世紀“和平崛起”之際,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一書,顯然是很值得國人一讀而再讀的。
王之明博士在《大國的興衰》推薦序言中,對大國的含義作了條分縷析。他認為有二,一是《管子》提出“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即“普通大國”;二是德國曆史學家蘭克《列強論》提出的“霸權大國”。
按照這本書推薦的另一篇序言中許知遠所說的,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讓整個歐洲陷入哀嚎,而日本幾乎橫掃了整個亞洲。自從19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的以大英帝國為支柱的世界秩序,徹底坍塌了”。
世界霸權的接力棒如何從英國遞交到美國手中?而德國、日本乃至後來蘇聯的努力,又是如何被瓦解的?是什麼因素促使了一些國家的興起,又是什麼令曾經強大與繁榮的國家衰落下去?這個命題令一代又一代政治家與政治學者著迷不已。
對於這個問題,許知遠有如下話要說:“外部世界對中國充滿誤解,是因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