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執著張覺的手,加意殷切勸慰,即席命張覺為宣撫司參謀官,隨軍聽用,那張覺本自畏縮不前,驟得寵遇正是大喜過望,忙即拜謝不已。秦檜卻有心機,見高強對此人另眼相看,又有當日奉使相交的一段因緣,便即上前與他相談甚歡。
一班士大夫正在那裡你揖我讓,忽然有劉晏引著一個僧人到來,說是此間主持道悅,應高相公之約而來。高強見眾人不解其意,便指著背後的憫忠閣,向那道悅僧笑道:“大師,此間多有南來之人,未解燕京風物,你且為我等解說解說,這憫忠閣並此間蘭若的來歷。”
道悅行了佛禮,便將昔年唐太宗發願建寺,以供奉將士亡靈之事說了一遍。至於寺中的憫忠閣,卻是唐末一名節度使所贈建。以此閣高隆,號稱是“憫忠閣高。去天一握”,將寺中原有供奉將士靈位盡皆移於此中。遼時燕地有一次大地震,憫忠寺毀卻大半,此閣卻屹立不倒,人皆稱是英靈守護所致,故而燕人群相捐資重建,定下如今的規模格局。
道悅說罷,退過一旁。高強便向在場眾人——南來從軍諸將吏以及燕地降臣——朗聲道:“昔年太宗徵東,供奉將士英靈在此,乃念及從軍將士浴血奮戰,歿於王事,若僅僅賜予金帛,復其家門,猶未足以表彰其忠武之氣,故發願建寺供奉,令英靈安息。後人歷年以時拜祭,則想見前輩為國血戰之氣概。思今日太平來之不易,當自發憤,以繼承先烈遺志,開後世百代之盛世。”
頓了一頓,復又大聲道:“當年太宗徵東。乃是為我中國子弟亡於高句麗者報仇,然而唐季混亂,石晉引契丹而自立,竟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此乃中國負燕,燕人無負於中國也!如今王師復燕。燕地淪落北狄二百年後,始歸中國,此間所供奉將士英靈,至此始得故國血食,某之所以駐馬於此,正為告慰歷代為國血戰將士英靈!”
言及此時,高強語聲哽咽,只覺得滿肚子的話不知從何說起。這是什麼地方?這是忠烈祠啊!身在恢復故地的戰場上,剛剛經過了幾場廝殺,方才得以腳踏故土,告慰先輩,此情此景,怎不教人心潮起伏,不能自已?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人類為什麼會創造音樂,創造歌聲?這個時候高強便懂得了,有這樣的時刻,有這樣的心情,並不是言語能夠表達地,必定要用發自心底的歌聲,才可以宣洩心中地激盪。
一人起唱,群起響應,寺中常勝軍將吏無慮數百,無不隨之齊聲高唱,歌聲傳出寺外,飄揚在燕京城上,城內外近十萬大軍聞之,亦皆應和,到後來聲振天地之間,直若無處不在。軍中將士思及多年訓練,日來血戰,諸般感慨一時都湧上心頭,多人邊唱邊哭,幾不成聲調
燕京降臣聞之,鹹驚當今中國之盛,復念及高強所言“燕人不負中國,乃中國負燕人”之語,莫不為之感懷泣下,縱然還有些許小我之怨,此際亦被這歌聲洗盪了無蹤跡。
耶律大石將將到了大內城門,耳聽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詞句時,默默站立良久,與蕭德妃對望一眼,彼此眼中都看到了一絲失落:二百年了,中國終於再次強盛,契丹卻遭逢末世,此後路在何方?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一曲既罷,全城俱寂,高強倏地伏地向南,大聲呼“大宋萬歲”三聲,這下不光是常勝軍的將士,並燕京降人,與城中百戲,城外隨軍民夫,亦皆向南跪伏,高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外,山谷皆應,久久不絕。
良久之後,高強方才起身,來到道悅和尚面前,合十道:“大師,我今奉王命到此,雖然燕人歸心,開城迎納,然亦有許多將士歿於王事。追體前賢之意,我擬奏請當今天子,請重修憫忠寺,更將向來陣沒將士英靈在此供奉祭奠,大師意下如何?”
道悅忙稱善讚歎不已,說道相公體念將士,心存國家,實乃至公至忠之臣。其實重修憫忠寺這種小錢,高強自己出了也不算什麼,然而這種事卻不好往自己頭上攬,弄不好被人說你一句市恩軍心,意存叵測,那可就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當年曹彬以開國大將,忠心不二,只因給戍邊的將士每年多爭了三百鞋錢,就被人讒言中傷,最終交了兵權賦閒,前車之鑑啊,不可不防。
眾人聞言,亦皆讚歎,高強更乘機宣揚中國懷養燕地之意,追述數千年來燕地向為中國之土的事實,要求眾人謹守軍紀,降臣則不可妄自菲薄,以降人自居,須得廣泛宣講燕地與中國一家之意,令人心安定,同保大宋,今後這燕地,便是大宋之燕了!
其後一段時日,高強便駐紮在這燕京憫忠寺中,在此開府處理政軍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