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趙佶於後宮玉、清樓設宴,相請蔡京與諸位宰執大臣。
第十二卷 燕雲中篇 第三一章
玉清樓之宴稱為國宴,其來有自,乃是最高階別的宴會,只請宰執、親王國戚及殿帥,那是本朝內事最高階別。崇寧末蔡京罷而復起時,趙佶也曾在此設宴相請,那時高強還剛剛入仕,當然沒有資格參與其會,不過這一次,他不但席上有座,更是檢驗自己這些日子來各種佈置的成效如何的時候了。
當日午時,嘉賓皆至,親王有燕王,越王,俱是皇弟;國戚有國丈鄭紳,也就是鄭皇后之父,國舅、資政殿學士鄭居中;宰執大臣以左相何執中為首,以下右相梁士傑,尚書左丞張克公(未辭,也就是沒有經過上表辭謝所命的程式),尚書右丞劉正夫,樞密使侯蒙,同知樞密院事高強,同知樞密院事、武康軍節度使童貫,太尉統領三衙高俅。
這些賓客之中,圍繞主賓一人,便是太子太師、魯國公致仕蔡京。
此次國宴,用瞻華美,凡親王宰相賜服玉帶,執政樞密賜服犀帶,餘人盡命簪花;席上盛用器皿更是盡用內庫寶器,皆是玻璃盞、水晶杯,瑪瑙盤,翡翠碗之類,盛放著四方珍饈美味,時鮮果子,蜜漬糖果,山珍海味無不備盡,其中由於應奉局大舉使用冰箱,導致汴梁的新鮮海味比以往大大增加,這對於地處內陸的汴梁官民來說徇為美味,因此御宴上蚌蛤蝦鮑等物比比皆是,當然少不了高強以前最愛吃的石斑魚了。
趙佶緩步出庭,待諸人參見畢,先上前挽住蔡京的手,溫言道:“太師遠來辛苦,一向清減了。”這話倒是大半出自真心,蔡京眼下已經是六十七歲的老人,兩鬢斑白,形容蒼老,短短一年多之間。老了好幾歲,這自然是貶謫遠方之故了。
蔡京此時心中惴惴,正不知趙佶將如何對待自己,聽見皇帝向自己道勞,不覺垂涕道:“臣自是老邁,深蒙皇恩許臣居住杭州,彼處山水怡人,尚堪居處,唯是心中思念官家爾。”
趙佶溫言撫慰了,忽見蔡京耳朵旁掛著一件物事,閃閃發光,從來未見,奇道:“愛卿,這是何物?”
蔡京見問,忙提起那副鏡片來給皇帝看,又指了指高強:“官家,此物乃是高樞密命人相送,名喚老花眼鏡。蓋因老臣年老目昏。不能識物,若帶了此物,便纖毫畢見矣!”
趙佶大感好奇。便將那鏡片拿起來看時,眼前一片模糊,自知不明用法,便望高強。高強忙上前,接過那副眼鏡來,又取了一張字紙,將那鏡片湊到字前,趙佶看時,卻見字字分明,比尋常大了不少,不由得嘖嘖稱奇,向高強道:“高小愛卿,此物如何得來?”
高強便將引進胡人工匠燒製玻璃鏡片的事情說了,又說本朝大臣沈括所著筆記《夢溪筆談豐中,也曾說及這透鏡成像的原理,蓋其中有“筍”之故也。這“筍”指的就是焦點了,當時沒有系統的科學體系,沈括只能生造一些詞來形容,因此對於古代的一般人來說。要理解他書中的許多概念都很成問題,這也是古代的科學成就很多都無法傳承的一大原因。
趙佶聽罷,便向蔡京笑道:“聞道高小卿家與太師有姻親,果然奉侍唯謹,太師可謂得一佳婿矣!”高強在一旁自是遜謝不止。
蔡京看了看高強,心中狐疑:據穎兒傳來訊息,這小兒十分不願老夫復相,可謂狼子野心,如今卻這般稱說,倘若老夫說道能夠親手謄抄哲宗實錄,多賴此眼鏡之力,倒似令他也得分其功一般——且慢,這小賊當日送了這副眼鏡給我,莫非便是為了今日?如此深謀遠慮,委實可畏!
其實這真是高看高強了,衙內縱然有些手段,也沒有神通廣大到這種程度,他不過是怕人說他與蔡京反目,辜負了蔡京一番提拔之恩,因此作出這種姿態而已。究竟蔡京黨羽深植,根基穩固,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縱然其人不在位,高強這官要想做得穩,還得顧著自己蔡黨的身份。
一番寒暄,眾人入座,率先持玉杯上壽的居然是一個少年,高強卻不認識,一旁有宦者贊名,說道乃是三皇子嘉王趙楷。高強心中一動,心道這小孩看起來只有十歲出頭,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尤其長子趙桓乃是大行王皇后嫡出,正該繼承大統,如今這玉清樓國宴,趙佶不叫長子侍宴,卻命三子趙楷,豈難道是為了給將來立他為太子製造輿論?
回想史書記載,趙楷確實曾經一度有望代替欽宗趙桓的儲君地位,甚至曾經擔任皇城司使,但宣和末金兵入侵,趙佶匆忙內禪給趙桓,以至於趙楷美夢破碎,事終不成。當然這事不成也未見得有什麼了不起,轉年金兵打破汴梁,哥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