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裡雅斯特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其居民和文化主要都是義大利族的,但自1382年併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以後,它的人口逐漸變成了義大利族、南斯拉夫族(斯洛維尼亞族)和德語民族等各族雜居的一個混合體,而以操意語的人為主。十八世紀起,人口迅速增長;1880年至1930年期間幾乎增加一倍——半世紀內從十三萬一千人增至二十五萬人——而且這增長主要是由於移民,義大利人從西面移入,斯洛維尼亞人從東面移入。1910年的奧地利人口普查表明,那時的裡雅斯特的居民仍然以義大利族佔多數——操意語的奧國臣民為十一萬八千九百五十九人,操南斯拉夫語的為五萬九千三百十九人,操德語的為一萬一千八百五十六人,還有外國人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七人,其中二萬九千四百三十九人是來自義大利王國的義大利人(王國臣民)。到1946年時,的裡雅斯特的義大利族居民無疑是增加了,南斯拉夫族居民是減少了(1921年義大利人口普查的數字是:義大利族居民二十萬零二千三百八十二人,南斯拉夫族居民一萬八千一百五十人,再加上來自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人八千三百零七人),但這個事實對於四大國委員會所要處理的問題來說,是相對地無關重要的,因為,南斯拉夫也好,支援它的人也好,都並不想否認該市人口的種族組成中義大利族佔著大多數。他們的要求是以其他理由為根據的,理由之一是人們所公認的這一事實:的裡雅斯特是嵌在南斯拉夫族聚居地區中的一塊飛地,連該市的郊區也都是由南斯拉夫族居住著的,而且從六世紀以來就一直如此。
(三)經濟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的裡雅斯特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的裡雅斯特過去不僅是奧匈帝國的主要港口和造船業中心,而且,由於當時在關稅稅率和鐵路運價方面有著特殊的安排,奧地利帝國的內陸地區透過的裡雅斯特來進行其對外貿易,較之透過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德國港口更為有利。奧地利帝國政府的這一政策,是該城繁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因為,經由的裡雅斯特的那條同海路聯運的陸路交通路線是要越過亞得里亞海岸與多瑙河流域之間的分水嶺的,通向的裡雅斯特的鐵路的造價和維持費(雖然它們所經過的山口的海拔比較地說來還是低的),總是要比通向與之競爭的那些港口(漢堡、但澤、什切青、格丁尼亞等)的鐵路線更為昂貴,因為後面那些港口都是透過長長的河谷同內地連線起來的,在這些河谷中造一些補充天然水道的鐵路比較容易,也比較便宜。1918年後出現的那些繼多瑙河帝國而起的國家,是可以自由地考慮到運輸費用的高低來選擇它們所要利用的港口的,同時它們又傾向於根據某些並非盡屬經濟方面的理由而儘可能地選用那些位於自己領土範圍內的港口,就象過去奧地利帝國政府基於同樣的理由而偏愛的裡雅斯特(匈牙利王國政府則偏愛阜姆)一樣。這些變化產生了很不利於的裡雅斯特的後果,於是南斯拉夫人在1946年時提出了這樣的論點:的裡雅斯特在義大利統治下是永遠不會繁榮的,因為有別的義大利港口同它競爭,只有把它併入它那“天然的貿易腹地”南斯拉夫,才能使它恢復繁榮。這樣來解釋的裡雅斯特港的貿易衰落是太過於簡單化了,而且也不是完全真實的。雖然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年代裡,義大利透過的裡雅斯特所進行的貿易有一部分確乎是人為地發展起來的,但的裡雅斯特總是義大利在亞得里亞海的唯一深水港,甚至威尼斯也不是完全代替得了它的。正如上面已經提到的,二十年代初期,的裡雅斯特貿易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奧地利帝國的瓦解和中歐的經濟崩潰,而其後在二十年代晚些時候,德國為了想奪取中歐的貿易,對中歐奧匈帝國瓦解後那些繼起的國家運貨去北德各港,特給予低廉的運價,這就進一步加甚了的裡雅斯特的困難。
貿易統計的數字,不論是當初南斯拉夫部分地區還屬於奧地利帝國的那個時候的數字,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裡的數字,都沒有證實南斯拉夫人所說的南斯拉夫是的裡雅斯特的真正貿易腹地的這一論點。儘管義大利鼓勵對意貿易,1937年度在的裡雅斯特經由鐵路運輸的貿易額中仍有近四分之三是同義大利以外的其他國家進行的;那時對奧貿易佔百分之三十四,對意貿易佔百分之二十七,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貿易佔百分之二十,對匈貿易佔百分之七點五,而對南斯拉夫的貿易卻只佔百分之五點五。在經由海道運輸的貿易額中,以義大利港口為對手的約佔百分之二十五,其餘的主要是同地中海東岸一帶和比這更遠的地區進行的。
對於非義大利籍的使用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