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案上所規定的很微弱的聯絡。德·瓦勒拉顯然不準備割斷這一最後的聯絡。他的理由是什麼?他真的希望保持同英聯邦的聯絡?是他意識到愛爾蘭的經濟要依靠聯合王國,因而怕過分地觸怒了後者?還是他希望透過保持這種聯絡,他便能更容易說服北愛爾蘭與二十六個郡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實現他為之奮鬥終身的建立一個自由、統一的愛爾蘭的目標呢?或許,所有這些考慮和其他的考慮一樣,都有他們的作用。但是,如果德·瓦勒拉真的希望北愛爾蘭人會接受一個幻影作為實物,那麼,看來他一直是在沉湎於一種一相情願的夢想中了。正如許多英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愛爾蘭人不願成為英國的一部分那樣,德·瓦勒拉及其支持者們也不能或不想理解,為什麼北愛爾蘭人不喜歡成為他們謀求建立的愛爾蘭中的一個少數民族的想法,並努力使他們自己相信,使愛爾蘭一分為二的基本上是英國人一手造成的,而不是北愛爾蘭人。
儘管愛爾蘭人當時在理論上擁有對這二十六個郡的主權,但他們仍然沒有取得實際上的主權。根據1921年條約的規定,大不列顛仍舊享有佔據貝雷哈文郡和科布郡(昆斯敦郡)的港口以及斯維利海灣,並在戰時或者與國外某大國關係緊張時,使用它們來進行防禦的權利。再說,這些條約港口問題和分裂問題並不是造成兩國不和的僅有的爭端。英國同愛爾蘭之間的關係由於1932年德·瓦勒拉決定拒付土地年金後接著發生的“經濟戰”,就進一步惡化了。為了補償這一爭執中的金額,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產品實行徵收進口稅。而愛爾蘭政府作為回報,也對英國貨物徵收了報復關稅。一般說來,當時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歐洲戰爭終將不可避免,但國際局勢顯已岌岌可危了;英國和愛爾蘭兩國政府都渴望解決那些造成它們兩國對立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德·瓦勒拉意識到,只要英國還佔有著愛爾蘭的港口,戰時保持中立就是不可能的,而英國人則關心著在他們側翼出現一個敵對國家將會引起的防務問題。愛爾蘭人也希望達到他們建立一個統一的愛爾蘭的目的。在張伯倫這方面,他的確急想同愛爾蘭建立良好的關係,使兩國之間捐棄前嫌,重歸於好。
1937年秋冬幾個月時間內,德·瓦勒拉和英國自治領事務大臣馬爾科姆·麥克唐納在日內瓦和倫敦就兩國政府舉行談判的可能性做了非正式的探索。由於雙方會談的結果,德·瓦勒拉於1938年1月12日在眾議院宣佈,已經作好了安排,由愛爾蘭和英國政府的代表於1月17日在倫敦舉行會談,以便就影響兩國關係的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商討。
德·瓦勒拉和其他的愛爾蘭代表希望,把愛爾蘭分裂問題放在談判的首位。他們堅持說,是英國政府造成了愛爾蘭的分裂,如果英國情願的話,他們是能夠恢復愛爾蘭的統一的。張伯倫則明確表示說,雖然英國政府並不反對愛爾蘭統一,但是,這個目的只能透過愛爾蘭和北愛爾蘭政府之間自由協商來達到。英國政府不準備強迫這六個郡,因為他們已在1938年2月10日的普選中重申了他們要繼續作為聯合王國整體一部分的決心。英國人迫切希望就防務問題達成協議。他們本來希望看到,伴隨著他們放棄在愛爾蘭港口的權利,能達成一項有關防衛聯盟的協議,或取得一項保證,允許他們在戰時使用這些港口。但是,在愛爾蘭分裂問題還未解決之前,德·瓦勒拉是不準備就防務合作進行任何商談的。
然而,儘管雙方未能就這些問題達成任何協議,但德·瓦勒拉和張伯倫還是決定繼續會談以期解決那些尚存的其他分歧。談判結果,終於成功地達成了三項協定,並在1938年4月25日正式簽署。第一項協定廢除了1921年條約的下列有關條款,這些條款規定,對於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海上防務應由英國軍隊負責,為此目的允許英國軍隊在指定的口岸使用港口和其他設施。英國同意把在貝雷哈文郡和科布郡(昆斯敦郡)的港口以及斯維利海灣的所有海軍指揮部和產權在1938年底以前全部移交給愛爾蘭政府。第二項(財政)協定中,關於年金支付上的爭論,也以由英國政府接受愛爾蘭政府付清一筆一千萬英鎊的金額作為英方全部財政要求的最後解決而告終。第三項協定是一項綜合性的貿易協定,內容類似大不列顛和自治領之間曾在渥太華簽訂的協定。
1938年5月17日,聯合王國在“愛爾蘭協定確定法案”中批准了這些協定,並得到王室的同意;愛爾蘭也在1938年4月29日,經過眾議院三天辯論後,在一份確認決議上批准透過了這些協定。當4月27日的辯論開始時,德·瓦勒拉發表講話說,對移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