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3部分

準備。

要完成對德國的經濟包圍,必須把蘇聯拉進來與盟國積極合作;而在這方面直到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以前,英國的政策是完全失敗的。但是決不能十分肯定地說,就不能達成某種有助於盟國政策的經濟協定。經濟作戰部對這一點從未抱有奢望,但由於盟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壓倒一切的需要,必須作出這種努力。當這種努力的結果證明是失望時,就出現了對蘇聯施加各方面的壓力。然而蘇聯並不完全依賴海外的供應,所以一般的封鎖方法對它的經濟並沒有產生什麼明顯的影響。戰爭爆發後,英國對運往蘇聯的商品,即拒絕或拖延簽發出口許可證,但這是出於供應上的而不是經濟戰方面的原因。當蘇聯當局進行報復時,英國戰時內閣授權同蘇聯進行談判,並不失時機地於1939年10月11日簽訂了一項易貨協定。根據這項協定,蘇聯獲得了八千九百噸橡膠和六百噸錫,並同意提供約值一百萬英鎊的木材(這是在冬季凍港前能交運的全部木材)。戰時內閣準備冒這些橡膠和錫可能流入到德國的風險,11…12月期間,在倫敦繼續與蘇聯大使館商談另一項易貨協定,包括用俄國穀物來換取英國的工作母機和銅。事實上,直到1941年6月為止,10月11日簽訂的協議一直鼓舞著英國人對進行類似貿易抱有希望,但結果都未能如願。

蘇聯政府始終堅持他們不能和聯合王國簽訂屬於戰時貿易協定性質的任何協議,因為這將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接受盟國的封鎖政策。蘇聯政府在1939年10月25日的照會中正式抗議英法政府實行禁運品管制。另一方面,他們繼續宣告願意同交戰國雙方進行貿易,並對有可能進一步簽署易貨協議保留了餘地。1939年秋,蘇聯並沒有按他們對盟國封鎖措施的觀點行事;而僅僅將他們的船隻從那些可能受到禁運品管制的海域撤出,大半海運限於太平洋航線。實際上,蘇芬戰爭爆發後,英國對蘇出口就全部停止了,暫時也未進一步商談有關經濟協定的事宜;相反,英國採取了控制所謂“符拉迪沃斯託克缺口”(貨物橫越西伯利亞鐵路流入德國)的措施;1940年1月和2月,兩艘蘇聯船隻“色楞格”號和“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號遭到了攔截,後者載有一批運往符拉迪沃斯託克港的銅。

伴隨著採取經濟壓力政策,盟國還討論了干涉蘇芬戰爭和抵制蘇聯在中東爭奪石油的長遠計劃,俄國與盟國之間看來正在出現鴻溝,並且由於有關訂立蘇德經濟協定的報道而進一步加深了。經過長期困難的談判,這項協定終於在1940年2月11日籤詞。它規定蘇聯在頭十二個月裡要向德國及其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運交價值六億五千萬馬克的原料,包括礦物油(九十萬噸)、磷酸鹽(五十萬噸)、鐵礦砂(五十萬噸)、廢鐵和生鐵(三十萬噸)、棉花(十萬噸)、鐵砂(十萬噸)、畜用豆類和穀物(一百萬噸)、白金(二千四百公斤),以及許多其他原料。協定併為德國從阿富汗、波斯、羅馬尼亞和遠東各國進口及對他們出口貨物作好了安排,確定了運輸費用,並就蘇聯“慷慨”協助德國在國外採購原料事宜也作出了規定。據估計,在頭十二個月內蘇聯交付的貨物和服務價值為八億馬克。德國首席談判代表施努雷博士認為,如果這些進口物資能如數獲得的話,“英國的封鎖作用肯定是會受到削弱的”。德國的煩惱主要倒不是蘇聯是否願意運交這些原料,而是德國不情願並且實在無力提供蘇聯作為交換所要求的一些工業產品、製造方法、裝置和軍用物資。有一段時間盟國還無法獲知此項協議的具體細節,可是數月後,經過湊集各方面的資料,情況也就摸得相當準確了。1940年3月14日,英國戰時內閣決定加緊對蘇聯施加壓力,並謀求第一步先同日本就限制對俄國和德國的供應問題達成協議。3月28日,最高作戰會議批准了此項決議,但是,蘇聯政府表示無意擴大這種裂痕。幾天後。德國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盟國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轉移到更近國門的戰役上去了。

當時所有這些行動,都是旨在限制禁運品從毗鄰中立國或透過它們運往德國,經濟作戰部和封鎖部的主要注意力全部傾注在這些行動上面。到目前為止,先買權還不算很重要。1939年11月以後,英法兩國政府的公開目標,就是要破壞德國的出口貿易,但由於主要是中立國的反對,這方面的進展也很緩慢。封鎖德國海上航道,就意味著德國的出口貨通常就得用中立國船隻運往海外市場。英法兩國政府承認1856年的巴黎宣言條款仍然有效,根據該項宣言,中立國船隻所載運私人的非禁運品敵方貨物得免予沒收;可是,正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