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0部分

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這一期望的實現實在是來得太慢了。歐洲戰爭的爆發使日本成了從中得利的漁翁,使它能夠從英法捲入歐洲之戰和美國專心注意於納粹勝利的可能性中得到好處。誠然,起初蘇聯也還能置身於這場戰爭之外,但是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和隨後不久希特勒對他先前的合作者發動了進攻,看來蘇聯援助中國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

剩下的就是美國了。華盛頓政府堅決拒絕承認日本的東亞新秩序,並在一定程度上見之於行動。1941年3 月,租借法透過後不久,羅斯福總統決定中國將成為這種援助的受益者之一。接著制定了一項用於中國的緊急租借計劃,這項計劃主要是旨在增加滇緬公路上的運輸,美國派了一個技術組去幫助中國人改進這條公路,也就促進了這項計劃的實施。結果,每月透過這條路線到達中國的物資增加為原來的四倍光景,即從1941年5 月的四千噸增加到同年11月的一萬五千噸。

1941年5 月,總統宣佈,保衛中國對保衛美國是至關重要的。接著就派出了一個美國空軍代表團去幫助恢復中國空軍,並提供方便,使中國飛行員在美國受訓練。

此外,1941年春夏之際,在政府的秘密支援下,由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指揮的飛行員組成了美國志願隊。

1941年7 月,第一批美國飛行員到達緬甸。緬甸的英國當局允許他們使用那裡的機場,1941年10月又允許他們在那裡進行戰鬥訓練,雖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他們不能從緬甸的基地起飛去攻擊日本。

但是,這類援助以及美英的銀行用來維持中國貨幣的進一步貸款,對中國的需要不過是杯水車薪。長期戰爭所造成的過度緊張,嚴重地影響著國民黨政府這座搖搖欲墜的大廈。重慶對於日美在華盛頓進行的曠日持久的會談極為驚慌,唯恐美日終於達成某項協議而讓自由中國聽憑命運擺佈。因此,當1941年11月赫爾將他提出的與日本妥協的條件通知重慶政府時,憤激的中國人表示反對,儘管這些條件並無多大意義。當赫爾決定放棄達成妥協的嘗試,當東京收到美國11月26日的照會(這正是中國人所希望的)以後日本決定要打時,重慶大感寬慰。現在,日本既然向美國和英聯邦的聯合力量挑戰,它就肯定將被擊敗,而中國的長期的痛苦也將結束。因此重慶政府立刻作出反應,它先向日本正式宣戰,然後在德意兩國加入日本一方對美作戰後,它又對德意宣戰。

但是,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人的願望實現了,日本終於被打敗和覆滅了,然而國民黨中國的劫數也已註定,因為1937年7 月蘆溝橋事變以來的長期戰爭釀成了國民黨崩潰和共產主義勝利的根源。要了解這些根源,這裡有必要考察一下當時中國的國內局勢,抗日戰爭對這一局勢所產生的反響,以及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有影響的各個集團對蔣介石及其政府的態度的變化。

第二節 中國的歷史背景

1936年時,中國的前途似乎是比較光明的。自辛亥革命以來,第一次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和平;工業和貿易狀況正在好轉;前一年頒佈的財政改革法開始見效。這種情景與前幾年的動盪和騷亂形成鮮明的對照。看來,在1936年,中國在國民黨的訓政下,似乎可能終於實現自滿清帝國垮臺以來它一直在爭取的國家統一和強盛了。

這些進展的取得,主要是靠蔣介石的政治手腕。就連當時國民黨內外許多批評他的人和他的對手也承認,他是唯一具有維護中國的統一與和平的領導能力的人。

1936年12月,他在西安被監禁時,日本人報道了一條(假)訊息,說他已被叛亂者殺害,結果中國所有的黨派和團體,包括那些前不久還在示威反對他對日本的“姑息”態度的人,都深感悲痛。他們擔心中國再次陷入混亂,並且可能成為第二個西班牙。甚至共產黨人在當時也認為,蔣的領導對他們想要建立的抗日統一戰線是必要的。正是這一信念,使他們在西安為蔣進行了調解。當蔣介石安全無恙並獲得自由的訊息傳出時,全國的寬慰心情是十分明顯的。

西安事變確實暴露了中國當時所達到的政治統一是多麼的不穩定,中國距離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還多麼遙遠。它現在既不是封建的國家,也不是中世紀式的國家。在帝國時代,它是透過一個文官機構進行治理的君主制國家。這個文官機構的權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帝國疆域太大和交通不便的限制,這些障礙造成了一種狹隘的觀念,並助長了邊遠省份的半自治傾向。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來看,中國在這一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