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7部分

在地理位置上,在本身力量上,有可能把這一批新興國家一起併入自己的國家而使自己變得愈益強大的,唯有德國和蘇聯這兩個大國。當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心目中所想望的,無疑就是要透過這一場武力的賭博,第一步征服中歐和東歐各新興國家,第二步進而征服全世界;而後來當他沿著這條道路達到其勝利的頂峰,使第三帝國不僅成了整個新興國家地帶的主人,而且也成了東至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城下的蘇聯西部廣大領土的主人,成了比利牛斯山脈以北除瑞士和瑞典外的整個西歐大陸的主人時,他那征服世界的目標確是已經在望了。

“希特勒的歐洲”的解體,早在1942年秋天就開始了,此後則逐漸加速,這就又一次在歐洲產生了一個權力真空,其規模之大,遠遠超過1875…1878年事態發展所造成的真空,甚至比1912…1918年事態發展所造成的真空還大得多。這一次的真空遍及於整個歐洲大陸,因為,雖然瑞士、瑞典和兩個伊比利亞半島國家在第二次大戰中也象在第一次大戰中一樣,始終沒有遭到侵犯,但如果三大戰勝國真要一致決定剝奪其獨立主權的話,這些國家是誰都維護不了自己的獨立的。當時的形勢很明白,這個新的歐洲權力,真空是要由蘇聯、英國和美國三大國來共同填補的了,但是如何填補,則還是個有待回答的問題。一直到後來,三大國就怎樣佔領戰敗的德國和重建的奧地利的問題作出回答時,就自然而然地也對上面那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含蓄的、甚至可能是出於無心而作出的答案。

佔領德國和奧地利,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可以各用一支在盟國聯合指揮下由盟國共同組成的駐防部隊佔領全境;也可以把德國和奧地利各自劃分成幾個區,分別由一個盟國單獨佔領一個區。兩種方案都被考慮過,但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案,因為當事者認為(無疑是很有道理的)由幾個盟國聯合佔領德國或奧地利都是不好辦的。作為解決這樣一個區域性問題的方案來說,把德、奧劃分為幾個佔領區的決定也許是深謀遠慮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各大盟國為德、奧這樣一個區域性問題選定了這項解決方案,實際上同時也就決定了由“希特勒的歐洲”脫胎未久的這個巨大權力真空地帶的其餘大部分地區的命運。假使戰勝國通力合作共同佔領德、奧的辦法當時果真可行的話,這本來很可能就是走向建立一個全歐政府,也許還是最終走向建立一個全球政府的第一步。反之,當時決定把德、奧劃為幾個各自為政的佔領區,這也就意味著作出了一個決定:凡介乎德、奧兩國蘇聯佔領區和蘇聯西部邊界之間的一切歐洲國家應屬於俄國勢力範圍,凡位於德、奧兩國美、英佔領區以西的一切歐洲國家則應屬於美…英勢力範圍。這樣一來,歐洲一些國家戰後的結盟關係也就此定局——德、奧兩國的蘇聯佔領區與西方國家佔領區之間的邊界,成了貫穿德,奧心臟地帶的一條軍事分界線,在該線俄國一側的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好,英美一側的丹麥、挪威、低地國家和法國也好,它們歸入哪一個陣營,都就此定局了。而且,歐洲國家的這一重新組合,是和當時軍事力量的現實情況相一致的;因為,在希特勒第三帝國的軍事力量已被消滅的這個地方,德、奧境內蘇聯佔領區和英美佔領區之間的商定的分界線,大致也就是俄國的勢力同來自北美的、經英倫三島這個中繼站而到達歐洲大陸的勢力處於均勢時的交界線。

就這樣,對德國和奧地利的軍事分割佔領也決定了歐洲很多其他地區的命運,可是義大利和東南歐的問題卻並未因此而得到解決;因為,在歐洲的這一地區,俄國勢力和美英勢力之間的平衡線並不是穿過奧地利和德國的。這裡的界線位置,除非能象劃分奧地利和德國一樣事先談妥,否則就得試著去找,也即是說,對崩潰中的希特勒帝國的這一部分領土,雙方就得去競相佔領。1944年10月9日丘吉爾在莫斯科曾就這一地區的問題爭取達成協議,他在半頁紙片上寫了如下的建議,作為英蘇之間的一項諒解:在希臘,英國同美國一起應擁有百分之九十的決定權,蘇聯則擁有百分之十;而在羅馬尼亞,雙方勢力的比重則應顛倒過來(就是說,那裡百分之九十的決定權應歸蘇聯)。丘吉爾在計劃中還提出:在保加利亞,蘇聯應占決定權的百分之七十五,而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雙方應各佔一半。丘吉爾把寫有這些決定人們命運的數字的半頁紙片推到桌子對面,斯大林在上面用藍鉛筆勾了一下,又遞了回來。

誠如丘吉爾隨即就向斯大林指出的那樣,作成這筆非正式外交交易的方法和速度都可能給人以一種玩世不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