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以來的第一次;對格但斯克(但澤)來說是1795年以來的第一次,對克來彼達(美美爾)和加里寧格勒(哥尼斯堡)來說則都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兩次大戰間那條插在兩塊德國領土中間的波蘭“走廊”現已消失;現在的波蘭也同蘇聯一樣,其波羅的海海岸線的長度已足以與其領土的幅員相稱,因為這個國家仍然需要依靠波羅的海作為海外貿易的進出通道。蘇聯及其衛星國所組成的國家集團在北歐平原上的西部疆界,正好位於波羅的海與中歐諸山間平原寬度較小的地方。而且,在這些合理化了的邊界以內,民族分佈情況也得到了合理的調整。歷史上日耳曼族和波蘭族人口向東推進的浪潮曾在地圖上留下突出的痕跡達數百年之久,現則已統統抹掉。波蘭在十四世紀把最西面和最北面的一些領土丟失給了日耳曼人,同時則從烏克蘭人那裡取得了東加利恰的統治權作為補償;而現在,十四世紀以來第一次,波蘭人居住的地區和波蘭國家的版圖又重新一致了。
歐洲東北部這一次在民族分佈圖和政治地圖上同時大刀闊斧地作了合理化調整,從長遠來看,是不是能為這一長期來擾攘不寧的地區保證有一個比過去較為和平繁榮的前途,這在今天1954年還無法預見。但是這次變動中有一個已成為既成事實的特點,而且是以個可悲的特點,即為了東歐的這一番結構的改變,人類備受苦難,付出了驚人的代價。
在這一次透過野蠻手段強迫實現的慘無人道的人口再分佈中,受害最深的,除被德國人消滅的猶太人外,便莫過於德國人自己了。在東歐,在希特勒上臺之前的一千年中,日耳曼人一直和猶太人共同在社會和文化方面發揮作用,這不僅對非日耳曼族、非猶太族的受惠者很可寶貴,對從事此項工作的人本身也大有好處。向東流動的日耳曼族移民和猶太族移民是西方文明的技術和工藝的兩大主要傳佈者;當時他們的貢獻深為東歐國家的一些開明的政府所重視,這些政府往往為了吸引日耳曼移民到它們的領土內定居,特地給予他們土地和商業特權,甚至城鎮自治權。因此,在1933年1月之前的那千年之中,日耳曼移民主要透過“和平滲透”,不斷向外擴散,從易北河下游兩岸一直擴散到伏爾加河下游兩岸。結果是,日耳曼移民和當地原有的非日耳曼族多數居民均受其利。對日耳曼人來說,他們在東歐的這一文化勢力範圍,較之用德國武力建立起來的任何一個政治上的帝國都更為有利,更為光榮。可是希特勒,這個蘇臺德區日耳曼移民的兒子,曾經誇口說他的第三帝國將歷千年而不衰,到頭來他在歷史上所幹的卻是把在他之前已經存在和發展了千年之久的日耳曼移民區從整個東歐(包括他自己的波希米亞故鄉)的地圖上統統抹掉。
希特勒做了兩件不但手段卑劣而且也是鼠目寸光的事情,從而決定了東歐所有的日耳曼移民區被消滅的命運。他或以利誘或施威脅,要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和蘇聯的“日耳曼”少數民族充當第三帝國的第五縱隊,配合第三帝國進犯其東方的一些鄰國;這樣一來,對因此而被當地的日耳曼同胞出賣了的那些國家來說,就不能再容忍日耳曼少數民族存在於他們的國土之上了。然而,希特勒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還不惜以兩個日耳曼族居民區的居民作為犧牲,親自示範,教東歐怎樣消滅日耳曼移民區。希特勒同墨索里尼達成一項協議,結成了並不神聖的同盟。根據協議,南蒂羅爾地區操德語的奧地利居民必須狠心地作出抉擇:要麼放棄自己的國籍,要麼拋棄自己的家園。希特勒同斯大林也達成一項協議,結成了並不神聖的同盟,協議規定:1939年瓜分線的斯大林一側領土上的日耳曼族移民,都應遷移到希特勒那一側去。希特勒的這些行動合在一起,就決定了一旦第三帝國失敗,東歐各地的古老的日耳曼移民區就必然要被消滅。希特勒把這些散處國外的日耳曼少數民族搞得不容於人,同時又以實際行動表明這種令人無法容忍的少數民族可以怎樣加以消滅,這樣,就使這些日耳曼移民區不可能存在下去。
四、中歐和東歐權力真空引起的問題
在1870年和1871年義大利和德意志相繼取得政治上的統一之後,緊接著有六、七年時間,歐洲的政治地圖顯得比羅馬帝國崩潰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簡單。在那幾年裡,五大強國和一個沒落了的大國(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佔了歐洲的絕大部分,一些小國則嵌在這六個大國之間的縫隙裡,特別是歐洲的中部和東部,在那個短短的時期裡,其政治格局是最為簡單的了。那時。除門的內哥羅和希臘是這一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