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2部分

議來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一些次要的更動外,俄國人接受了美國的所有建議。

同俄國人的軍事會談一般只限於交換情報。唯一引起戰略性爭論的問題是安東諾夫要求美國採取行動,開啟並保障日本以北的海路。金海軍上將說,這一點要等九州攻佔之後才能進行。這段時間裡,紅軍只得依靠早先貯存在遠東的給養來維持。

在波茨坦作出的各項決定的最終結果是,把對日作戰的聯盟性質縮小到了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上。美國人堅持在處理協調作戰的各種事情時直接同俄國人打交道,而不要英國人參加。在他們同英國人就東南亞事務打交道時也同樣不要俄國人參加。美國的戰區處於這兩國的戰區之間,這個地理事實使得這種作戰方式成為可能,但是俄國人和英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美國的供應,這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能在波茨坦那樣維護其權力的更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俄國、美國和英國在對付日本所作的努力上已經變成三個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軍事行動。當然這些軍事行動是事前共同商量過的,而恰巧又是針對著一個共同的敵人,但是各國的政治目的和所採用的軍事手段是根本上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不同的人物個性和地理位置都促成了這種結果,但是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卻幾乎同樣重要。美國人小心翼翼,生怕變成英國、法國和荷蘭殖民主義的爪牙,英國人則感到美國人的聰明才智至少說也是有限得很,並且不贊成美國對於殖民地問題所採取的那種魯莽的態度,而俄國人則想犧牲中國和日本,求得政治上和經濟上有限度的但是明確的利益。由於這些因素,就既不能產生相互的信任,也不能制定共同的政策來支援和鞏固盟國在遠東的軍事合作。

到波茨坦會議召開時,迫使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這一消極的政治目標已經失去它當初的誘惑力。義大利和德國的經驗說明無條件投降實際上毫無意義,如果對日本提出一些嚴厲但是明確的條款,看來是可能有效地摧毀他們打到底的決心的。當杜魯門來到波茨坦時,他隨身帶來了陸軍部長亨利·L·史汀生擬定的一份備忘錄,提出了要求日本投降可能的條件。杜魯門把它給丘吉爾看了,他們兩人又徵求了部屬的意見,對史汀生的措詞稍微作了些修改,然後同意將這一宣言公開發表。然而出於禮節,又把這個文字送請蔣介石同意,等他表示贊成後,宣言就在1945年7月26日發表了。他們事先沒有同斯大林磋商,俄國對這個既成事實非常惱怒。

這份不久以後通稱波茨坦宣言的檔案,要求日本人向即將整裝列陣進攻他們的優勢大軍投降。“無條件投降”這句話又重述了一遍,但同時又提出了一系列條件,使這句話變得毫無意義。剷除“那些欺騙和誘使日本人民走上征服世界途徑的權勢和影響”;由盟軍佔領日本領土上一些沒有明確指出的地點,直到把日本的軍國主義和發動戰爭的勢力清除為止;根據1943年開羅宣言割讓日本的邊遠領土;懲治戰犯——根據這些條件才能進行無條件投降。另一方面,宣言允諾:日本士兵在放下武器後能安然返回家鄉;“日本將被允許保留維持本國經濟和用實物交付公正的賠償所需的工業”;並且一旦“日本人民根據他們自由表達的願望”建立起一個“愛好和平的負責的政府”以後,盟軍就結束對日本的佔領。

這些條件比起向德國提出的任何一個條件來,吸引力都大得多,但是對所有愛國的日本人說來,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卻沒有解決:天皇今後的地位究竟怎樣?他是戰犯嗎?還是繼續讓他留著作為日本政府名義上的首腦?盟國佔領軍和日本當局的關係這個更大的問題也未加說明。讓日本政府繼續存在?還是象在德國剛剛作過的那樣,由盟軍直接加以控制?這些問題沒有說清楚,表明美國(或許也包括英國)的決策人還胸無成竹。按照德國的方式建立一個軍政府的計劃早已在著手製訂,但是波茨坦宣言的發表又意味著願意同日本政府打交道並透過日本政府來處理事務。

而且,盟國有充分的理由設想日本眼看就要投降了。斯大林於7月28日在波茨坦會議上報告說,他兩次收到日本政府的請求,要他在日本和英美之間就結束戰爭的問題進行斡旋。當斯大林把這一情況告訴他的同事時,他已經拒絕了日本的請求。杜魯門和艾德禮都沒有對斯大林這一行動的英明提出異議。然而,日本的幾次和平試探顯然表明了日本統治者中間日益增加的絕望。

第二張王牌這對剛落到美國人的手中。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馬戈爾多進行的一次試驗性原子爆炸證明完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