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日本殖民主義在朝鮮留下的經濟遺產
南北兩部分的朝鮮人,除了一直都懷有不顧後果只求立即獨立這一願望外,還有著另一種共同的情緒,即憎惡日本以及一切日本的東西。從朝鮮人的觀點來看,他們過去的統治者,不論是軍方的還是文職的,當官的還是不當官的,都越早遣送回國越好。再者,所有的朝鮮人都認為,日本人所擁有的財產,不論是私產、動產或不動產,都應該自然轉歸新政府所有。就農地而論,似乎十分明顯,所有權應當轉移給實際耕種土地的人。因此,在最初兩年中,美國人和蘇聯人所面臨的具體經濟問題,有許多是圍繞著這些問題的。其他的一些具體問題是圍繞著管制物價、管制短缺的物資與短缺的公用設施的分配工作,以及鼓勵發展經濟。
(一)從朝鮮遣返日本人
儘管美國軍隊暫時使用了原日本官員,但是後來很快就採取措施,儘速地遣返日本武裝部隊和平民。日本武裝部隊對治安是一個威脅。因此,儘快地把他們解除武裝,並優先遣送回國。在美國軍隊進入朝鮮後的一個半月內,日本在南朝鮮的全部軍事人員中的將近三分之二,即大約十萬人,已被遣返回國。餘下的八萬人在此後數週中也被遣返了。至於日本平民,投降時在南朝鮮的約有七十五萬人。雖然他們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但他們佔據著政府、工業和商業中的全部重要職位,還佔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儘速地把他們撤換了下來,而用朝鮮人來代替日本的技術人員。在開頭三個月內,將近半數的日本平民被遣送回國。到1946 年6 月,據報告,只有七百零三名日本人還留在南朝鮮——從北朝鮮來到南朝鮮的日本人除外。
在遣返問題上,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面,即朝鮮人的三個方向的移動。
在日本的一百多萬朝鮮人——這些人在日本組成一支半奴隸性質的勞動大軍——從日本回到家鄉。與此同時,有將近十萬朝鮮人從中國或海外的其他地方回到朝鮮。最後,朝鮮人從北部流入南部,這種流動在佔領後的第一個春天達到了頂點。官方的數字表明,在最初兩年中,離開蘇佔區的人數約為八十萬人,但實際的人數可能要多得多。
這種大規模的移民給南朝鮮造成了額外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它的結果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由於遣返回國,人口淨增了至少一百一十萬—
—這個數目大於正常情況下的人口增長數。又因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一貧如洗,所以他們都得由美國佔領當局或朝鮮政府或人民給予照顧。
(二)配給和物價控制
甫朝鮮人口的這種迅速增長,增加了對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由於四年的戰爭,糧食和其他必需品非常缺乏。而且,統治朝鮮的日本當局並沒有對工業和運輸進行正常的維修。對於一個農業國來說十分重要的化肥工廠,已被轉變為兵工廠;土地的生產能力急劇下降。例如,在1941 年,大米的產量估計為每公頃二點四四公噸。但在1946 年,已下降到一點六七公噸。因而,如果要想避免急劇的通貨膨脹和飢謹,如果要保證生活必需品得到公平的分配,就必須實行有效的控制。
根據麥克阿瑟的命令,在日本繼續實行配給和物價控制。然而,由於光復對朝鮮人產生的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在美國佔領軍中缺少受過訓練的人員,這樣的制度在朝鮮卻行不通。所以,在10 月初就實行了自由市場經濟。
軍政府作出諾言,要以固定價格收購,但是由於普遍的財政混亂和廣泛的囤積居奇,收購的價格不斷上漲。在兩個月內,收購的價格上漲五倍。而且,當寒冬將近時,可以明顯地看出,要想避免饑饉,就必須對三分之一的南朝鮮人實行配給。因此,實施了一項強制徵購糧食的計劃,還規定了大米的最高售價。可是,軍政府當局很快就發覺,他們的計劃不得人心。他們計劃要分配衣著和農具等“刺激性商品”給農民,但這個計劃失敗了,因為人們渴望囤積糧食,同時“刺激性商品”又缺乏。對城市人口實行了大米配給,從2 月份到10 月份這段期間每人配給二點三蒲式耳。每天的定量是零點三二夸脫。1946 年1 月31 日開始實行向農民強制徵收大米。不久以後,就對棉布、衣服、火柴、肥皂、紙張、農具等短缺商品實行控制。這樣,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美軍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重新實行那種不得人心的統制辦法了。到1946 年7 月,當漢城生活費用每月的支出為每月收入的一倍時,全國物價委員會接到要降低消費品價格的命令。這項降價命令收效甚微,一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