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部分

三種選擇;至於1906年到1921年期間的立憲政府,在大國干涉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重壓力之下,已經證明為毫無希望的失敗;身為哥薩克旅旅長的禮薩於是填補了真空。瓦爾特·博斯哈德,一位瑞士記者,1940年在大不里士一家旅館看到的一份有歷代偉人插圖的日曆,說明了這位國王和對他阿諛奉承之徒的視野。插圖的中央,是國王禮薩和拿破崙;稍偏一邊,是墨索里尼、希特勒和阿塔圖克;而西奧多·羅斯福和幾個波旁王室中人則同凱撒、亞歷山大大帝放在一起;這些人上面,坐著摩西,手執十誡。德國人不失時機,利用了這個有利形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曾充分利用波斯的地緣政治地位威脅印度;納粹政權建立後不久,他們曾奔走設法重新同波斯建立了經濟和宣傳方面的聯絡。這次大戰爆發後兩個月,他們委派了過去三年德國人在義大利的國家黨組織領導人、黨衛隊隊長埃特爾出任駐德黑蘭公使,這是一個不祥之兆。

相形之下,英國對波斯的政策就不同了,英國駐德黑蘭的一位前任公使曾把它描繪成為一種“仁慈的中立”的政策,據說德黑蘭是亞洲唯一沒有英語報紙的首都。英國主要關心的,似乎在於保護那家巨大的英伊(朗)石油公司。在法國崩潰之後,波斯財政部於1940年6月17日宣佈:它已決定拒絕接受1939年由該公司居間促成的一筆五百萬英鎊的信用貸款,原因是波斯希望到手的貨物——鋼軌、飛機和其他的戰時軍需品——由於戰爭,都未見從英國運來,而且財政部的定單先是延期,後來又被撤銷了。下一月,財政大臣又埋怨石油公司未能按波斯政府要求的速度開發波斯南部的石油資源,而石油產地使用費則是波斯政府的重要財源,在1939…1940年的財政總收入中佔百分之十一點五。他的發言繼之以多次反英示威遊行。最後終於達成協議,由石油公司償付1938…1939年的損失一百五十萬英鎊,並由該公司保證1940…1941年每年繳納產地使用費四百萬英鎊,以後視情況再議。

波斯的工業發展,1936年以來主要是在德國扶持之下的,這就很自然地引進了大批德國技術人員,前來安裝機器和訓練波斯人使用這些機器。在所有的重要工廠,特別是發電站、鍊鋼廠、紡織品貿易部門以及郵電部門,到處都可看到他們。據說蘇塔納塔巴德(德黑蘭附近)的兵工廠就僱有十一名軸心國人員;鐵道管理部門有二十名軸心國人員擔任高階職務;廣播電臺有五名德國工程師。按波斯官方資料,1941年7月9日,這個國家僱用的德國人計六百九十名,至8月,下降為六百六十四名(男性)。而據英國人的估計,1941年8月份的德國人人數在一千二百名或一千五百名到二千名之間,至於以前的種種猜測,竟有高達此數十倍的。據信,這些德國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帶有家屬的真正技術人員,而英國人的估計數字也顯然包括這些家屬在內;這樣,英國人最保守可靠的數字,同波斯只計算成年男子的數字,就出入不大了。這批德國僑民,被組織在“公使兼國家黨組織領導人”埃特爾監督之下的德黑蘭“德意志之家”。他們中間有很多人是西門子、I·G·法本、克虜伯、赫希蒂夫等這類大聯合企業的僱員。在別的國家,這些公司的工資單上總被懷疑有一部分人員是暗中從事間諜活動的特務。據說擁有幾百名工作人員的德國公使館(可以想象,這些人員不在波斯僱用的德國人數字之內),就是資助和組織1941年4月伊拉克暴動的一個主要中心。據說,4月中旬,包括一名德國外交部高階官員、一名在土耳其活動的赫赫有名的納粹宣傳家施密特…杜蒙在內的一個代表團,曾訪問過德黑蘭。德國駐伊拉克的前任公使格羅巴博士,在拉希德·阿里發起的暴動使他能在1941年5月回到巴格達之前,就曾將德黑蘭公使館作為他的總部;而且在伊拉克暴動結束後,許多亡命之徒——德國人、拉希德·阿里和“四大金剛”以及穆夫提及其同夥巴勒斯坦的極端分子——也都到德黑蘭來了。

因此,在肅清伊拉克暴動之後,特別是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後,當時已經結盟的英蘇兩國政府愈加註意潛伏在它們後方的德國第五縱隊,那是很自然的。6月26日,德軍越過蘇聯國境才不過四天,蘇聯政府便“向波斯發出照會,聲稱它掌握了一些報告,在波斯的德國人正在準備發動政變”。據報道,在以後兩週中,英蘇兩國政府曾施加一些壓力,強迫有些在波斯的德國人離境。7月19日,即在英蘇互助協定簽訂後一週,兩國政府敦請波斯政府注意波斯境內德國人為數眾多的情形,以及他們可能以損害英俄利益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