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克,德意志銀行和德累斯頓銀行分別接收了波希米亞聯合銀行和波希米亞貼現銀行後,就使德國控制了波爾迪納爾鑄造廠、克拉洛多沃爾水泥廠、布林諾第一機械廠、波希米亞銅廠、索洛火柴壟斷企業、金剛砂廠,以及其他許多工廠企業。德意志銀行和德累斯頓銀行經營的事業分佈之廣,從它們在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匈牙利、拉脫維亞、盧森堡、荷蘭、波蘭、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等地都擁有附屬事業和分行,便可以想見。
除了自身進行的活動外,這些銀行在滲入歐洲工業的活動中往往還充當赫爾曼·戈林工廠、伊·格·法本公司和曼納斯曼這些德國大廠商的中間人。事實上,兩家“德”字銀行同德國大工業康采恩的聯合,是征服歐洲工業的主要工具之一。
我們只要概括地察看一下德國大工業康采恩中最重要的赫爾曼·戈林工廠的某些活動,便可以對這些康采恩在剝削歐洲工業上所起的主要作用略知梗概。赫爾曼·戈林礦冶康采恩成立於1937年,名義資本為五百萬馬克,目的在於透過開發薩爾茨吉特地區低質量的鐵礦來增加德國的鐵礦砂生產。可是,到了第二年,它的資本就增加到四億馬克,業務範圍也擴充套件到遠遠不止是鐵的生產,包括石油和菱鎂礦的生產,以及造船和建築。德國在1938年進佔奧地利,使該廠第一次有機會將其事業擴張到德國境外。當時,該廠接收了奧地利的許多企業,其中最重要的是阿爾卑斯礦冶公司——奧地利最大的鐵礦砂生產者。從那時起,德國在領土方面每一次成功的推進,都意味著赫爾曼·戈林工廠的勢力的一次增長。在捷克斯洛伐克,它接收了什科達工廠和布林諾兵工廠;在波蘭,戈林康采恩代管了西里西亞所有的重工業;在羅馬尼亞,它控制了雷希察工廠,該廠的鋼產量佔該國總產量的五分之四;在西方,洛林和盧森堡被征服後,它便設立了一個洛林事務處,管理該地區的鐵廠,而在東方佔領區,赫爾曼·戈林工廠則在掌握控制大權的德國康采恩中名列前茅。
第四章 糧食和農業
戰爭爆發時,歐洲的農業生產按卡路里計算,大約供應了大陸糧食需要的百分之九十。可是,這個籠統的數字在不同種類的食品之間差異很大。歐洲大陸儘管在做麵包用的穀物、土豆、食糖和乳品方面幾乎可以自給,但是在一部分肉類和將近一半的食油和油脂方面,以及在大約百分之十的飼料方面,都要依靠外界供應。在農業自給自足的程度上,各個地區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從挪威的欠缺百分之五十以上,到匈牙利的剩餘百分之二十以上。北歐和西歐依賴外國供應糧食的程度最高,而東歐和東南歐則有剩餘。
戰爭期間,歐洲大陸可以得到的糧食數量大為減少。由於盟國的封鎖日益見效,進口的糧食不斷下降,而由於缺乏勞力、農業裝置和肥料,大陸上的生產也下降了。肉食品的生產特別受到影響,歐洲的消費者不得不越來越依賴素食。飢餓的現象出現了,有些地方甚至有人餓死,但是在1945年以前,這種情形只限於歐洲的非日耳曼人。德國不顧佔領區糧食的匾乏,徵收了大量的糧食,不是運到德國去,就是供應占領軍。戈林於1942年10月4日在慶祝收穫節時發表的一篇演說中,很明白他說出了德國對於歐洲可以得到的糧食供應的分配問題所持的態度:
'他說'我希望,被我們征服和受我們保護的地方的居民,將不至於忍飢挨餓。可是,如果由於敵人採取的措施,糧食供應竟然發生了困難,那麼大家必須知道,倘若有什麼地方勢將發生饑荒,這個地方決不應在德國。
德國在農業領域裡為戰爭所作的準備是徹底的。它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的封鎖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的教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六個年頭,都花在減少德國對海外農產品供應的依賴上。為了做到這一點,國內的生產提高了,對外貿易儘可能轉向德國指望能與之保持接觸的那些國家,儲存的數量有所增加,管理農業的機構也加強了。這些措施的效果是,把德國對外界供應的依賴從百分之二十五減少到大約百分之十五。到1939年秋天,德國在麵包、土豆、食糖、乳品、肉類和一般蔬菜方面事實上已經自給自足,雖然它在某種食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油脂和食油)方面仍舊不足。德國所需要的蛋白質飼料中,也有大約百分之十必須進口。德國進口的全部糧食中,幾乎有一半是來自歐洲大陸以外的國家的。
在1933年到1939年間,國內的農業生產提高了將近百分之十五。鑑於這是在很短時期內做到的,成就是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