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國改組歐洲經濟的長期計劃,上文已經敘述過了。按照這個計劃,德國將成為歐洲大陸的工業中心,周圍是一批組織起來供應它所缺少的農產品和礦產品的國家。可是戰爭的需要使這些計劃不得不作了某些修改。最最重要的短期目標是使戰事勝利結束。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新秩序中包含的許多應加考慮的思想問題都被置於次要地位。如果被它佔領和統治的國家的工業能力能夠被有效地用來促進德國的戰爭目的,那裡的生產就維持原狀,有時甚至還有所增加。但是德國統治下的歐洲的工業生產被看作是完全從屬於德國的生產,併為其作補充的。鑑於許多被佔領國家的工業化性質,鑑於原料的缺乏,鑑於德國對戰爭需要的有限概念——至少在戰爭初期是如此——也鑑於德國對維持被佔領國家的生活水平漠不關心,生產力過剩必然會出現,而德國則決定,必要的削減應在被它佔領和統治的國家的經濟領域內,而不是在德國的經濟領域內進行。德國在勞力、原料、機器方面所感到的任何不足,都將盡量依靠把這些生產因素從別的國家轉移到德國來加以彌補。獲准在被佔領國家繼續存在的生產部門,幾乎完全是根據德國的戰爭需要來決定的。因此,軍備的產量以及德國所需要的那些原料的產量,只要可能,都增加了,而紡織品、玻璃器皿和德國夠用的原料的產量,則聽任其下降。例如,在比利時,從總數為二千一百六十四家的紡織企業中,就有一千三百六十家在德國佔領期間關閉了。
儘管在戰爭時期德國不得不把那項將工業集中在德國境內的長期計劃暫時擱置起來,但是在制訂德國對它控制下的歐洲各個不同地區的工業政策時,應加考慮的思想問題並未完全遭到忽視。在相繼受它統治的國家中,最初採取的措施全都十分相似。附屬於戰鬥部隊的經濟突擊隊到處負責恢復重要的生產和公用事業,負責保護儲存的重要原料、半成品和製成品。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雷同之處就到此為止。在隨後處理各個被佔領國家的工業問題上,可以區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已經併入德國或者預定將併入德國的地方,如阿爾薩斯…洛林、盧森堡、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波蘭的上西里西亞和奧地利;第二類是被當作“殖民地”的地方,如波蘭總督轄區、波羅的海國家和佔領下的蘇聯領土;第三類是西歐被佔領國家,加上維希法國。
已經併入德國或預定將併入德國的地區,主要是重工業區,它們的工業產品對於德國的作戰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而為了實現使德國成為歐洲工業中心這一長期計劃,把這些重工業區併入德國版圖也是必要的。德國對這些地方的政策是,把它們完全併入德國的工業體系,因此其他被佔領國家所遭到的大規模掠奪,它們大多得以倖免。戈林於1946年3月14日在紐倫堡受審之際,對德國在合併區推行的政策作了個說明,他當時概述了德軍進佔捷克斯洛伐克後所採取的步驟:
戰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發生過沒收產業的事,也就是說,始終沒有把經濟貨物拿走。相反,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而充沛的經濟能力同德國的經濟能力完全配合一致。這就是說,我們特別重視這一事實:既然我們已經宣佈成立保護國,從而結束了一場戰事,那麼,什科達工廠和布林諾軍備廠——這是很重要的兵工廠——自然應該包括在德國的軍備潛力之內。這意味著,有相當數量的定貨單暫時給送到了那裡。此外,我們甚至在那裡建立了新工業,並在這方面給予支援。……在保護國成立後,保護國的全部經濟能力自然就同德國的全部經濟能力合併到一起了。
在戰爭期間成為大力發展工業的物件的另一個地區,是上西里西亞(屬於德國的部分和以前屬於波蘭的部分全都在內),因為這個地區比較不易受到空襲。它的燃煤產量大大增加了,合成石油廠建造了起來,重型工程和軍備的生產能力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在俄國人征服該地區時,它已成為整個德國東部和對俄前線的一個最最重要的中心了。
德國對於“殖民”地區工業的政策則大不相同。1939年10月19日,戈林釋出了一道關於在波蘭各個地區所應採取的政策的指令,很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
處理各個行政區域的經濟事務的目的,按照該區域在政治上將併入德意志帝國,或者僅成為總督轄區——它大致不會併入德意志帝國——而有所不同。在提到的前一類地區中,經濟的重建與擴充套件,生產與供應的維護,都必須予以促進,目的在於儘快將其完全併入德國的經濟體系。另一方面,在總督轄區,凡是能夠用於德國戰時經濟的原料、廢鐵、機器等等,都必須從該地運走。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