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拜占庭式的朝廷,除希特勒本人掌握的權力外,其餘的實權不是操在國家部長們手裡,而是操在一小撮技術專家、官僚和納粹黨內的“實權派”諸如施佩爾、拉默斯和博爾曼這一類人的手裡。
希特勒是在興登堡逝世後,根據1934年8月1日的那道法令接過總統兼總理的雙重職務的。理論上講,這道法令使他成為德國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武裝部隊應立即宣誓對他效忠並無條件地服從他的命令。可是,仍有許多權力,特別是向武裝部隊直接釋出命令的權力,依然掌握在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的手裡,他在希特勒之下統率著武裝部隊的所有各部門(即海軍、空軍和陸軍)。起先,把軍事方面的這種權力留給勃洛姆堡和他的國防部很合希特勒的意思。一個原因是,他仍然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擔任軍事領袖。同時,在1934年6月30日羅姆事件發生時,他也深信需要保持軍隊的獨立(即便僅僅作為防止黨內再度發生叛亂的保障),因此他堅決站在武裝部隊一方去反對沖鋒隊。他與陸軍達成了一項默契——武裝部隊(第一次)參加1934年紐倫堡納粹黨的大會,便是這項默契的象徵——只要陸軍無條件地支援重整軍備和納粹黨的其他措施,納粹黨將不干涉軍事事務。可是,有兩個因素損害了這項默契:一個是黨衛隊不斷玩弄的陰謀(黨衛隊正在逐步排擠衝鋒隊),另一個是參謀總部的有些成員和象哈默施泰因之流的較老的司令官,對於他們的同事施萊歇將軍和馮·佈雷多上校於1934年被“清洗”的事,仍然耿耿於懷。納粹黨與陸軍之間的默契總算維持了三年半,到1938年2月初突然終止了,當時德國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同柏林的一個妓女結婚,玷汙了軍隊的名譽,因而被迫去職。
勃洛姆堡的醜聞,給了希特勒向軍隊下毒手的機會。黨衛隊早已在伺機打擊參謀總部的“鐵腕人物”陸軍總司令馮·弗裡奇,現在黨衛隊果然捏造了一項關於弗裡奇搞同性戀愛的罪狀。2月4日,希特勒終於宣佈弗裡奇和勃洛姆堡兩人全辭職了。弗裡奇由勃勞希契接任,可是希特勒並沒有另行任命一位新國防部長,而是親自承擔起“直接統率”全體武裝部隊的職務,同時成立了一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OKW)去執行以前由國防部辦理的例行公事。根據勃洛姆堡的推薦,希特勒任命國防部武裝部隊處處長凱特爾為新的最高統帥部長官。然而,甚至在這一階段,希特勒仍然感到有必要全面改組一下政府各部來掩飾他對武裝部隊的奪權行為。在這次改組中,外交部長馮·牛賴特由裡賓特洛甫接任,馮·巴本則從維也納應召回來。原來希望接替勃洛姆堡出任國防部長的戈林被晉升為元帥。同時,在陸軍高階司令官中也宣佈進行了一次“人事變動”,大約有十二名過去曾觸犯過納粹黨的將領都被迫引退。
這樣就結束了希特勒同將領們友好和睦的時期——在此期間,他們之所以能維持友好關係,僅僅因為希特勒同意保持舊德國國防軍的“非政治性”軍隊的傳統,以及他能夠使軍事領袖們追求強硬的外交政策和重建德國國防力量的願望得到滿足。但是,在弗裡奇…勃洛姆堡危機出現之後,將領們立即開始接近文官中的反對派,這在當時是以沙赫特、格德勒和德國外交部的一些人為代表的。他們中的有力人物,這時和後來一直是陸軍參謀總長路德維希·貝克中將,他認為弗裡奇事件在希特勒同軍官團之間造成了無法彌合的鴻溝。貝克特別擔心希特勒外交政策當時的傾向,所以一再向他的上級勃勞希契提出備忘錄,企圖說明希特勒的輕率行動只能導致戰爭。1938年7月和8月裡,貝克試圖說服勃勞希契採取一種集體行動的辦法——由將領們向希特勒發出一份最後通牒,指出同捷克發生的一場衝突必然會把法國和英國捲進來,從而將導致一場德國無法指望戰勝的世界大戰。當貝克看到新的陸軍總司令過於意志軟弱,不能給他必要的支援,而他又堅信,只有把希特勒搞下臺才能使國家免於災難以後,他終於在1938年8月27日辭去了陸軍參謀總長的職務,此後他就秘密地致力於推翻希特勒政權的工作。
貝克的辭職大大鼓舞了文官中的反對派。他們也深信一切和平抵制的嘗試都必然會遭到失敗,“只有採用暴力手段”才會成功。因此,他們就著手準備1938年9月的那次密謀,其目的在於透過武力搞掉希特勒,以制止德國走向戰爭。起初,這個密謀似乎頗有成功的希望,因為德國人民普遍對希特勒的備戰工作開始顯出不安的跡象——例如,當希特勒煽動人民反對捷克斯洛伐克達到高潮,讓一個新的裝甲師列隊透過德國首都時,柏林居民竟然冷冰冰地靜立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