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6部分

國之間引起了一場嚴重的衝突,但是,美國對戴高樂極不信任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戴高樂如果不是英帝國主義的工具,就只不過是一個政治冒險家而已。國務院在法國的情報人員向國務院保證說,戴高樂在法國並沒有獲得有效的支援,盟國如果承擔義務去支援他,將會失去最終使法國重新對德作戰的希望。來自北非的情報似乎證實了這樣一種看法,即如果能把貝當當局爭取過來,他們就能提供遠比戴高樂所能收集的為大的軍事支援。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還認為,他的政策就是負責使維希不站在德國一邊參加故爭,儘管事實上,這樣一種事態發展的危險同希望維希重新參加對德作戰一樣都是被誇大了的。然而,以這類假設為基礎的美國政策力求避免不必要地激怒維希,並且一般地使法國的海外領土保持中立,而戴高樂則在力圖使這些殖民地在他自己的領導下重新參戰。

英國政府和自由法國之間的關係也相當緊張。同美國一樣,問題的癥結在於對待法國殖民地的態度。英國的政策主要是關心這些法國殖民地成為實際的或潛在的陸、海、空軍基地的問題,而並不過分擔心如果攻擊這些殖民地時維希或戴高樂會有什麼反應。另一方面,法國這兩派都以極端懷疑的目光看待英國的海外政策。奧方海軍上將在戰後所寫的一本書中,把當時法國的總態度表達得很明白。他說,英國人並不十分明瞭戰事將成什麼樣子。鑑於有可能互相妥協,他們便想抓住一些抵押品,或是萬一法國徹底垮掉時,收集法蘭西帝國以前的掠奪物。同時,維希的支持者則不知道戴高樂和英國政府之間一直在進行的鬥爭,把戴高樂看成是英國的幫兇,在窮兇極惡地圖謀消滅法蘭西帝國。我們正是根據這些總的情況,才能對1942年間法國海外帝國的事態發展勾畫出一個輪廓來。

往後我們將談到1942年5月英國對馬達加斯加發動的進攻。那次進攻結果使英國在那一年的深秋佔領了全島,並於1942年12月把它移交給自由法國管理,該島附近的留尼汪島也早已由自由法國和平地佔領了。

1942年5月,美國政府和貝當的堅定支持者羅貝爾海軍上將之間的談判使法國在馬提尼克的艦艇解除了武裝。一年以後,美國宣佈廢除該協議,馬提尼克於1943年6月投入了自由法國方面。在法屬蓋亞那,自由法國和阿爾及爾委員會之間的對抗導致雙方爭取獲得對這個殖民地的控制。1943年3月,兩派都派了總督去接管它的行政,但是,該地所需要的糧食全靠美國供應,在美國的壓力下,它接受了阿爾及爾任命的總督。

爭奪法國海外屬地領導權的那場決定性的鬥爭發生在北非。它是盟軍1942年11月8日登陸的繼續。在魏剛的統治下,北非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親維希情緒,並對自由法國運動和英國人抱敵對態度。1941年11月接替魏剛掌管兵權的朱安將軍繼續執行魏剛的政策,即在情況許可的範圍內,設法建立北非的防禦,但完全是為了在維希政策的範圍內採取行動。北非的陸海軍軍官全部表現出他們一貫對貝當的忠誠,軍團有著充足的給養,影響很大,而穆斯林居民也熱烈歡迎維希廢除《克雷米厄法令》。因為根據這項法令,阿爾及爾的猶太人取得了法國公民權,而穆斯林群眾則沒有取得這項權利。在諾蓋和埃斯特瓦分別管轄下的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幾乎沒有反對運動,而在阿爾及爾則只有一小批潛在的抵抗者。甚至君主主義分子——自稱有權繼承法國王位的巴黎伯爵本人就住在拉巴特——也是一股比自由法國的同情者強大的政治勢力。

1942年間,美國人在同英國人協商下制訂進攻北非的計劃時,當地的背景就是這樣。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北非登陸的情況,以及登陸前後美國人與法國當局進行談判的情況都記載在《概覽》的另一卷裡。這裡,我們只打算討論一下北非的法國當局用來解決他們的良心問題以及重新參戰的那些複雜的政治花招。

鑑於北非的法國行政當局具有強烈的親維希性質,美國人於是同亨利·吉羅將軍進行接觸,希望他能成為一個領袖,以他的名聲團結起力量來對抗維希,因為他從德國監獄中冒險脫逃的故事已經使他成為一個公眾矚目的人物。不幸在一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便出現了一種帶根本性的誤會。美國政府正計劃在北非登陸,而吉羅則想進攻和解放法國。吉羅提出的條件之一是,只要盟國部隊中包括有法國軍隊,他本人就必須擔任總司令,他認為他所提出的同美國人進行合作的各項條件已經為羅斯福接受了,但是,當地的美國軍事當局對此卻一無所知。等到吉羅逃離法國,於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