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護送戴高樂及其部隊到達喀爾,戴高樂及其部隊則在登陸後獲得立足地以前應服從英國司令官的命令。結果,他們根本就沒能獲得立足地。戴高樂嚴格遵守他所同意的協議,事後也沒有進行什麼反責,從而提高了他的聲望。
用最簡單的詞語來說,作戰計劃是,先讓戴高樂透過和平手段使這個城市投到他這邊來。預定將從空中散發傳單,戴高樂還將在船上特地裝置的電臺上對民眾發表廣播講話。然後,法國軍官將乘飛機在機場降落,手持白旗的使者也將進入港口,設法與總督會談。結果,傳單還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便被掃除掉了。戴高樂的廣播講話起先是在居民們一貫不收聽廣播的時刻播出的,所以聽到的人似乎寥寥無幾。在機場降落的自由法國軍官寡不敵眾,被逮捕了。進入達喀爾港的使者最初也險些遭到逮捕,後來遭到對方開槍射擊。首席使者達讓利厄負傷。防禦設施中的大炮也打響了。假定這第一階段失敗了,這次戰役的下一階段便要由英國艦隊來一顯身手了。不巧,當時的能見度已經很差,艦隊被迫駛到離海岸兩英里以內的地方,因此遭到了半小時的炮轟,有些艦艇被擊中了。根據原先安排的計劃,艦隊未予還擊,雖然它曾同兩艘擺開陣勢準備發動攻擊的潛艇交火。這時已經很清楚,計劃的第二階段也沒有成功。英國海軍的出現也不足以嚇倒法國守軍。當天下午,他們開始實行計劃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是由戴高樂的小部隊在達喀爾以東大約十五英里的小港口魯菲斯克登陸,從那裡可以從背後奪取達喀爾。先前成為障礙的霧濛濛的天氣現在倒對這場戰鬥很有利了。但是,自由法國部隊沒有在指定的時間下午5時30分登陸,於是戴高樂便遵照這時英軍司令官發來的命令退回到船上。隨同遠征的有些英國人認為,如果戴高樂這時登陸的話,這一戰役本來是會成功的。這必然仍舊是一個看法不同的問題。
9月24日上午,英國艦隊炮轟達喀爾約兩個半小時之久,下午又轟了一陣。回擊的炮火絲毫沒有減弱,使軍艦遭受一些損壞。25日,又繼續炮轟,但是,當英國戰艦“決心”號被魚雷擊中腹部以後,倫敦的英國最高統帥部就建議放棄這一軍事行動。當地的司令官們也表示同意,於是部隊撤退了。它們於9月27…28日抵達弗里敦,沒有遭到進一步的損失。
第五編 西歐被佔領國家
第一章 比利時
1940年5月,在那些陷於失敗和被佔領的一片混亂的國家中,比利時的苦境具有某些使人對它感到分外同情的特點。第一,國王對待這場災難的態度同他的政府的態度並不一致,因此比利時人民極其困惑、滿懷怨恨,起初得不到明確的領導,以決定自己的態度。第二,德國人對比利時的政策不同於他們對大多數其他被佔領國家的政策,一開始就明目張膽地不尊重比利時的領土完整及其各種機構制度。比利時東部某些長期發生爭執的地區立即被併入德意志帝國的版圖,而把比利時的大部分領土同法國北部一部分地區合併在一起,完全置於軍事管制之下。第三,在德國發動進攻的初期,比利時政府曾命令一批青年逃往法國,希望他們可以為建立一支光復比利時的軍隊奠定基礎,由於法國淪陷,他們未能實現這種願望,反被屈辱地弄回比利時來,聽任德國人擺佈。這批年輕人以及比利時其他階層的人士所感到的沉痛的屈辱,在佔領初期被德國的宣傳機關巧妙地加以利用。大多數比利時人儘管內心絕望,憎恨侵略者,卻接受了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德國勝利了,因而必須同敵人合作。只有少數人對繼續抗戰,對當時只有英國所單獨代表的那種力量的最終勝利,仍具有信心。
當利奧波德國王以總司令的身分於1940年5月27…28日夜間提出比利時軍隊向德國人無條件投降時,他決定按照自己較早時候發表的宣告,本人也跟著投降。另一方面,比利時政府已經決定轉移到法國,在那裡用奉到特殊命令撤退的青年組成的比利時新軍繼續作戰。人們當時希望國王也會從國外繼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責,並指揮這支新軍,但是,他頑固地不肯這樣做。然而,他的確就憲法地位的問題徵詢了三個法學權威的意見。他們正式宣佈,投降是國王以總司令的身分作出的一項軍事行為,不是一項政治行為,並且鑑於國王已經成為戰俘,比利時政府根據憲法有權決定國家今後的政策。儘管這個宣告主要是為國王的行為剖白,它的措詞以及措詞的含意最初仍為大多數比利時人所不知道和不理解,他們傾向於毫無保留地贊同國王的行為,而不贊同政府的做法。甚至當政府成員於5月31日在法國裡摩日集會,譴責國王的行為時,這種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