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4部分

做在政治上將是失策的。其次,也有必要作些變革,以有助於把勞動力轉移到那些與作戰努力關係最大的工業方面去,同時提高諸如煤礦和農業這些行業的工資,這些行業雖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工資卻很低。鑑於所有這些原因,政府對輕度的通貨膨脹寧可抱著鼓勵的態度,因為這種輕度的通貨膨脹,在必要時是可以用其他方法來制止的。

因此,到1941年年底為止,英國的作戰努力可以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夏天,是一個坐失良機的時期。當時掌握英國政策的那些人認為,時間對他們有利,他們認為,自己能夠逐步顯現出一種長期的優勢,來勝過德國和勝過那些可能同德國結盟的國家。他們並沒有作過真正的努力去促使英國人民正視自己的嚴重處境,也沒有要求他們為打總體戰作必要的犧牲。

1940年4月初,德國入侵挪威和丹麥得逞,這使英國猛然覺悟過來。公眾輿論走在政府前面,渴望採取一種更有力的作戰行動。以丘吉爾為首相組成的新的各黨聯合政府,正是全國人民所渴望的那種領導機構。英國人民所面臨的,是需要打一場純粹防禦性的戰爭,然而,他們這時卻表現出打“進攻戰的氣概”。

從聯合政府成立到日本襲擊珍珠港的這段時期內,英國的戰爭政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錯誤依然發生,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政策在慢慢地形成,因此,到1941年12月,英國的戰時動員工作已經達到非常高的程度。而且,英國不再是孤軍作戰了。在東歐,俄國軍隊正在抵抗德國軍隊全力的進攻,在西方世界,美國終於把它那巨大的工業潛力全部提供給為了對德國作戰而結成同盟的國家使用,從經濟觀點來看,這更加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英聯邦

1939年戰爭的爆發,對英聯邦不僅在軍事方面而且在憲法方面,也有其深遠的意義。這使當時所有已經獲得自治的英聯邦國家在主權這個最重要的問題上受到了一次考驗,要決定是否參戰。這也可能是一個最最引人注目的考驗,看那種主張英聯邦的各個自治成員國應有全權決定本國事務的主張能否實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王向德、奧、匈三國一宣戰,英帝國(當時是這樣稱呼的)的所有組成部分,包括各個自治領,都自然而然地捲入了戰爭;但在1939年,英王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時,捲入戰爭的只有聯合王國、印度帝國以及一些殖民地和保護國。各個自治領——那些事實上已經獨立的英聯邦國家當時仍然通稱自治領——則可由它們自由作出選擇。

這些國家作出的選擇因國而異,各不相同,但正是由於它們的選擇各不相同,就越發顯出了它們事實上是真的獨立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政府認為,當英王處於戰爭狀態時,他的所有自治領也就處於交戰狀態,因此它們立刻宣佈同德國進入戰爭狀態。在加拿大,政府向議會提交了一項決議案,由議會兩院召開會議對這問題進行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加拿大保持了一個星期的中立。南非聯邦則是經過聯邦議會的激烈辯論和投票表決並導致政府改組以後才參戰的。愛爾蘭自由邦卻走極端,宣佈中立,它雖然仍是英聯邦的一個正式成員國,卻在整個大戰期間始終保持中立。1926年的鮑爾弗報告中所提出的“自治共同體”的主張,透過上述事實,最有力地證明是可行的。

澳大利亞政府認為,無須由英王另行宣戰,對此工黨的伊瓦特博士持有異議,他本人曾寫過一篇論述君權的論文。他認為,除非經過英王特別指定並由英聯邦首相副署,否則總督是不能代表澳大利亞宣戰的。兩年多以後,對日戰爭發生時,伊瓦特已經擔任外交部長,澳大利亞就是按照這個新的方式向日本宣戰的。可是,在1939年時,人們卻認為,單由總督高裡勳爵宣佈澳大利亞同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也就夠了。

在紐西蘭,當英國向德國發出的最後通牒到期的時候,內閣正在開會,它代表該自治領立即向德國宣戰。兩天後,議會召集會議,一致透過了要求批准這一行動的動議。

在加拿大,麥肯齊·金總理早已宣稱,這個問題將由加拿大議會來決定;後來,自治領眾議院一致投票決定,建議英王代表加拿大宣戰。可是,直到9月10日,方才宣戰。麥肯齊·金於9月8日向加拿大眾議院講話時,闡明瞭加拿大的態度。他說:“本政府今天所採取的行動,是以加拿大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義而採取的,……是完完全全以一個國家的名義而採取的。今天我們正在採取的行動,以及日後本議會將批准透過的那些行動,都是由我國和將要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