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部分

第一次莫斯科戰役,即德國的進攻戰,已經以德方失敗而結束;緊接著就是第二次莫斯科戰役,於12月6日開始,這是蘇聯的反攻戰。克林和加里寧於12月16日收復,到年底的時候,德軍已被迫從它在莫斯科城下的前沿陣地後撤。1942年1月初,嚴冬來臨。1月20日,俄國人收復莫扎伊斯克;1月22日,德軍失去在莫斯科城下的最後一個陣地烏瓦羅沃。到1942年3月,德軍已被迫後退一百英里,第二次莫斯科戰役和第一次一樣,以俄國勝利而結束。德國對蘇聯的入侵還要繼續再打三年,可是“巴巴羅薩”計劃已經完蛋了。

正如丘吉爾所指出的,這是德國的閃電戰第一次遭到了完全的失敗。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河下游牢牢地掌握在俄國人手裡。俄國軍隊打得空前地出色。按俄國標準也算是很冷的嚴冬已經逼近——納粹軍隊對這種嚴冬沒有充分準備。“自動武器失靈:飛機和坦克的發動機無法發動。德軍士兵冬季服裝不足,凍得半僵。”

附錄一:俄…德的經濟交易 1939年8月23日至1941年6月22日

1938…1939年俄德的經濟談判以及兩國於1939年8月19日(在它們簽訂政治協定前四天)達成經濟協議的經過,在本叢書的另一卷中已有記述。這些談判一開始就是謹慎從事的,並在1939年3月11日曾根據德方的提議中斷過,一部分是因為這些談判在波蘭和西歐引起的政治反響,一部分是因為德國人覺得俄國的要求太多,不合他們的口味。然而,1939年8月19日的經濟協議終於達成,因為到那時候政治局面已經有了迅疾的和激烈的變化。希特勒和斯大林一經拿定主意,認為一項以波蘭和西歐國家為犧牲的政治交易對德蘇兩國都有利,他們就準備不顧世界上其餘的人怎樣看法,而且要使他們各自的迫切經濟需要服從一種高於一切的“生存的理由”。然而,一些利害攸關的經濟問題,對雙方來說,卻一點沒有因此而失去其內在的重要性;並且,由於1939年8月19日達成的經濟協議沒有解決這些問題,而是僅僅一筆帶過,所以它們立刻又重新出現了。

結果是一番拖得很久的激烈的討價還價,在談判過程中,俄國和德國的經濟專家不得不把一些最困難的問題交還給他們的上級去解決。這種強盜之間討價還價的記錄,讀起來比通常高尚體面或者半高尚體面的政府與政府之間經濟交易的故事更有趣味。在1939年8月19日的協議以後的俄德經濟談判中,雙方彼此完全不信任——這是有理由的,因為彼此都決心要儘可能勝過對方,並且準確地估計到對方也同樣地心懷叵測。

德國人可以進行欺騙的機會大於俄國人,因為整個交易的基礎必然是以俄國的糧食和原料交換德國的工業品,俄國的貨物一經收割或者開採出來馬上就可交貨,而德國的貨物則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式進行生產,即使在平時,也可能需要幾年,在戰時就必然需要更長的時間。結果,蘇聯政府在原則上承認德國的交貨應遲於俄國,還將雙方分期交貨的日期在1940年2月11日達成的協議中作了詳細規定。俄國的交貨應於十八個月內完成,德國在二十七個月內完成;到1941年5月11日,蘇聯將不僅完成它頭十二個月的全部交貨額,而且要完成後六個月交貨額的半數,另一方面,到同一日期,德國的交貨將只是剛剛抵過蘇方頭十二個月的交貨,還沒有開始抵銷蘇方後六個月的交貨。換一句話說,在1941年5月11日,德國對蘇聯交貨在時間上的間隔將最大。因此,在將近1940年7月底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從而破壞1939年8月23日的俄德政治協定時,他把進攻的日期定在1941年5月,一定不是偶然的。在希特勒於1940年12月18日發出的關於“巴巴羅薩行動”的指令裡,進攻的日期規定為5月15日,就是比1940年2月11日俄德經濟協議中那個有重大意義的日期晚四天。沒有疑問,希特勒選擇這個日期時,主要地是從俄國的氣候著想,可是似乎他所定的時間可能也受了這樣的影響,那就是他希望自己答應給俄國人的東西儘可能少交出一些,以換取儘可能多的俄國人曾經答應給他的東西。

沒有疑問,俄國人預見到德國人會用這樣或那樣的方法欺騙他們;也沒有疑問,他們不是那麼天真,會幻想只須狠狠地討價還價或者非常小心地起草協議條文,就能保證自己不受欺騙。雖然他們迫切需要獲得德國的資本貨物,特別是需要德國的武器(包括“技術”在內),他們自始至終一定曾想到,如果對自己和德國人做交易的最後帳目作嚴格的經濟核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