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原屬波蘭的領土。而且,在德國軍隊為了追逐戰敗的波蘭人而越過俄德分界線以後,裡賓特洛甫於9月19日指示舒倫堡請斯大林放心,德國方面將嚴格執行各項協議。再則,斯大林於9月20日建議在莫斯科談判如何確定對兩次大戰之間的波蘭進行瓜分,又於9月25日建議修改8月23日商妥的領土條款,對此德國政府都沒有留難;1939年9月28日在莫斯科,由裡賓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簽訂一項新的分界協議,連同一項“機密的”和兩項秘密的議定書,其中滿足了斯大林的願望,把立陶宛從德國統治範圍轉移到蘇聯統治範圍,其交換條件是把原來協議中劃歸蘇聯的波蘭人在人口中佔少數的大部分領土轉移給德國。
此後德國沒有製造困難以阻礙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佔領;而且它在蘇聯政府和芬蘭發生麻煩時給予積極的幫助,斷然拒絕了芬蘭和瑞典派去試探德國是否支援芬蘭抗拒蘇聯的兩國代表,並規勸甚至阻撓義大利方面想要援助芬蘭的企圖。10月19日,斯大林在他那方面顯示他對德國的誠意,答應裡賓特洛甫的請求,讓他在一次反對英國的公開講話中引用斯大林在導致8月23日俄德協定簽字的談判中對他講的一段話。斯大林允許裡賓特洛甫引用的這段話如下:
德國在謝絕軍事援助方面的態度令人敬佩。但是,一個強大的德國是維持歐洲和平絕對需要的先決條件,所以蘇聯對於一個強大德國的存在是有興趣的。因此蘇聯不能贊成西方國家造成會削弱德國並使德國處境困難的情況。這是德國和蘇聯之間的共同利益所在。
裡賓特格甫1940年3月28日曾向舒倫堡建議,邀請莫洛托夫,或許還邀請斯大林,訪問柏林;由於這位大使提醒他的上司,蘇聯領導人大概不會接受邀請,因為害怕這對他們和西歐國家的關係可能有不利的影響,這一建議當時就取消了。一段時期以來,舒倫堡已注意到,蘇聯政府的態度有一種很清楚的對德國不利的轉變,他認為這一點以及蘇聯3月12日與芬蘭媾和一事,都是由於害怕蘇聯可能捲入對西歐國家的戰爭。舒倫堡曾感到非常不安,於4月8日要求會見莫洛托夫。在這次會見中,他也根據柏林的指示,把德國將入侵丹麥和挪威通知莫洛托夫,同時向他保證,瑞典和芬蘭不會受攻擊;這個訊息使得莫洛托夫的態度發生了激變。他“宣告蘇聯政府諒解德國不得不採取的那些措施”,並且最後說:“我們祝願德國在它的防禦措施方面完全成功。”不僅如此,他還立即和舒倫堡解決了許多問題,使德方滿意,這些問題原先是德國政府從德方觀點認為德蘇關係中有些彆扭而提出的。他甚至一反常規,主動提出並解決一些德國政府未曾提出的其他問題,也使德國滿意。舒倫堡推測,蘇聯政府已經得到情報,知道英法計劃佔領挪威和瑞典並打算重新談判芬蘭問題,所以蘇聯看到德國先下手佔領丹麥和挪威,阻止了這種威脅,感到十分安心。蘇聯政府面對著德國在北歐統治範圍內這樣突然大大擴張的形勢,所採取的唯一預防措施是於4月13日向舒倫堡宣告,蘇聯關心要保持瑞典的中立。裡賓特洛甫在4月15日的答覆中重申他以前關於瑞典的保證。5月10日,莫洛托夫聽到德國入侵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的訊息時和他上次聽到入侵丹麥和挪威的訊息時一樣,反應溫和。舒倫堡報告說,“莫洛托夫欣賞這個訊息,並且說他了解德國必須保護自己不受英法的攻擊。他對我們的勝利沒有疑問。”
在1939年8月23日協定簽訂後俄德關係的整個第一階段中,蘇聯對德國大體上扮演了一個友好的非交戰國的角色。蘇聯拒絕在封鎖問題上給英國利用,以這種消極方式幫助德國,所以舒倫堡在聽到克里姆林宮同意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任英國駐莫斯科大使的訊息時並不驚慌,是有道理的。蘇聯向德國運送物資,以這種積極的方式在經濟上幫助德國,在運交這些物資時儘管有一些暫時的周折,但對德國的戰爭力量肯定是有價值的。蘇聯把全世界共產主義宣傳的火力轉向德國的對手,在政治上幫助德國。1940年5月29日,舒倫堡從莫斯科寫信給德國外交部講到克里普斯使團時說:“沒有理由要懷疑蘇聯對我們的忠實態度。這裡沒有任何跡象使人相信德國最近的一些勝利在蘇聯政府中引起了驚慌或者畏懼。”並且,只要法蘭西之戰還在進行,德國政府那方面就繼續煞費苦心地裝出一副忠於對蘇關係的樣子。
例如,6月8日柏林的外交部告訴它的駐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代表說,柏林方面重視“使大德意志範圍內的烏克蘭人的各個組織不要進行任何政治活動”。又如,6月中旬蘇聯政府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