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面,蘇聯在法國淪陷以前,就犧牲芬蘭,把它的北冰洋海岸線向西擴充套件;把最靠近鐵路線的那一段俄芬邊界向西推進若干距離,使從列寧格勒到不凍港摩爾曼斯克的一段鐵路得到更多的防護;使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邊界後退到大致沿著1700…1721年大北方戰爭以後締結的和約中劃定的那條界線;也使列寧格勒恢復了在彼得大帝時代的掩護,當時彼得大帝在建立這個城市並命名為聖彼得堡時,由於在1701…1710年征服了愛沙蘭和利夫蘭這兩個波羅的海沿岸省份,使之在南面獲得了掩護;以及最後使列寧格勒和莫斯科重新得到了掩護,十八世紀最後三十年中,由於俄羅斯帝國於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先後兼併了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的領土而獲得過這種掩護。當法國瀕於淪陷時,蘇聯在沒有受到德國方面反對的情況下,加緊對波羅的海三個國家的控制,公然把它們兼併,就象它以前併吞兩次大戰之間波蘭所擁有的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居住的領土那樣。然而,正當在法國淪陷的時刻,蘇聯繼續為擴充套件它的緩衝地帶的南段採取第一個步驟,併吞布科維納北部和比薩拉比亞時,希特勒對蘇聯以犧牲羅馬尼亞為代價向前推進的這兩步行動,沒有進行直接挑戰,而是迅速採取對抗措施,挫敗了蘇聯的計謀。
希特勒的第一著反攻,是使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對他負有義務,去強迫羅馬尼亞滿足保加利亞收回多布羅加南部的要求,並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匈牙利收回特蘭西瓦尼亞的要求。可是,在俄德爭奪對東南歐的控制中,他的絕招是向羅馬尼亞保證,在它新近失地給蘇聯、匈牙利和保加利亞以後,剩下的領土可以保持完整。這種保證使東南歐的關鍵掌握在希特勒的手裡;因為,羅馬尼亞即使在新疆界的範圍以內,仍然從匈牙利的東境連亙不斷地延伸到多布羅加北部的黑海西岸;德國在羅馬尼亞的新界線以內確立了支配權,大大抵消了俄國在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北部獲得一條狹窄的緩衝地帶所得到的好處。俄國恢復了它在多瑙河三角洲最北端的北岸一帶的地盤,但徒勞無益。它仍然由於多布羅加北部的一長條羅馬尼亞領土而和保加利亞隔絕,這一地帶此時受到德國的擔保,這意味著整個東南歐,喀爾巴阡山脈和普魯特河一線的西南,這時可以由德國和義大利支配,而蘇聯不能干預。再則,羅馬尼亞的剩餘部分一落到德國手裡,就能夠而且後來確實在德國進攻蘇聯時起了戰略上的作用,就象斯洛伐克1939年在德國進攻波蘭中所起的作用一樣。它為德國提供一個作戰的基地,從那裡德軍能夠迂迴對方的南翼,然後插入對方的要害。
這樣,1940年9月1日——這一天德國政府通知蘇聯政府,在羅馬尼亞滿足了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領土要求以後,軸心國家聯合保證羅馬尼亞擁有餘下的領土——標誌著1939年8月23日至1941年6月22日間俄德關係史上的轉折點。蘇聯政府雖然沒有力量取消軸心國家已經做了的事,但也沒有隱諱它的關注和不悅,蘇聯政府的心情和語氣中這種急劇的變化,使得希特勒那方面更加兇狠。到1940年9月,德國就開始在德俄兩國控制範圍的分界線對面的一側把芬蘭變成德國的軍事根據地,以備將來德國進攻蘇聯時發揮戰略作用,如同東普魯士在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時所起的作用一樣。這時已很明顯,希特勒正在策劃以武力使蘇聯屈服。可是決定性的日期不是1940年9月21日,即德國把德軍開進芬蘭一事通知蘇聯的那一天;而是9月1日,即德國通知蘇聯說軸心國家保證羅馬尼亞領土完整的那一天。
俄德諒解始於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間進行的一項交易,起初情況很好,直到隔了十個月法國淪陷以後才開始出毛病,儘管這兩位獨裁者在政策上的這種突然的、出人意外的和驚人的變化使兩國人民都驚慌不解。1939年9月6日,德國駐莫斯科大使舒倫堡報告說,在蘇聯,人們對這個訊息“一般地感到寬慰和喜悅”,雖然政府政策的改變“還不大為人民理解”,並且官方的宣傳很難使他們相信德國畢竟不是一個侵略者,很難使他們相信,毋須害伯德國在解決波蘭以後馬上就進攻蘇聯。然而,舒倫堡表示他相信,蘇聯政府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製造輿論;而德國國內的輿論在納粹政權下也是同樣易於控制的。
從短時期來看,俄國人老是害伯德國,證明是沒有根據的。德國政府完全沒有表現得急於要把德國軍隊推進到兩次大戰之間屬於波蘭,而根據8月23日協定已劃歸蘇聯統治範圍的那一部分領土,而是請蘇聯政府不要拖延,快派軍隊佔領那些劃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