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裡站定腳跟;在決定了那些問題後還要立刻同它們一道制訂實行我們的決定的軍事計劃。

在這場辯論中,他們的發言雖然表明艾登和張伯倫兩人在關鍵性的政策和行動問題上仍然意見相左,各走極端,但在首相本來毫不令人感到有希望的演說中,卻對希特勒目標方面的一個不祥的新情況有了令人可喜的認識,希特勒的這一新情況也引起了艾登的注意。雖然張伯倫在這場辯論中沒有使自己也得出艾登的結論,贊成英國的政策來一個相應的改變,但論據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它不可能不在保守黨人(包括首相)的心中產生強大的影響。對於他和艾登兩人演說中的這一共同點,張伯倫是這樣說的:

迄今為止德國政府為它擴張軍事控制地區辯護所提出的論點是,它只不過是將毗鄰地區的廣大日耳曼族人民併入德國。現在是第一次他們正在對居住著與德國並無種族聯絡的人民的領土實行軍事佔領。這些事件不可能不成為擾亂國際局勢的一個原因。它們勢必要使信任受到沉重的打擊。

這一打擊對首相本人的思想所遲遲產生的影響,戲劇性地暴露在3月17日(他七十誕辰的前夕)他於伯明翰發表的演說中,當時他明確表明要改正一種誤解,即因為15日他發言“溫和”,所以他和他的同僚“感觸並不強烈”。在這第二次演說中,張伯倫開始是回顧慕尼黑危機期間希特勒一再向他作出的個人保證:“這是他在歐洲的最後一次領土奢望,他無意將非日耳曼族的其他民族併入德國人民之內”。張伯倫又引了“有希特勒簽字”的慕尼黑協定中的一段文字,它宣告關於捷克斯洛伐克“疆界的最後決定”“將由國際委員會落實”。接著他以毫不含糊的新的口氣宣稱,對希特勒已失去信任,並對他發出警告:

這些事件在本週又怎能同這些保證符合起來呢?……這種“沒有進一步領土奢望”的宣言已成了什麼呢?“我們不要捷克人歸併德國”的保證已成了什麼呢?……對於同一個來源的任何其他保證還能有什麼信任可言呢?……這是一樁舊的冒險的結束呢,還是一樁新的冒險的開端?這是對一個小國的最後一次進攻呢,還是其他的將跟著而來?事實上這是不是朝著企圖以武力統治世界的方向邁出的一步?……為了和平,我幾乎可以犧牲任何東西,但是有一樣我必須把它排除在外,那就是我們已享有了數百年的自由,我們是永遠不會放棄它的。……我們竟會碰到這樣一種挑戰,這似乎是難以置信的。……然而再沒有比下面這種想法會造成更大的錯誤了:因為它相信戰爭是愚蠢的和殘酷的事,這個國家就此失去了它的骨氣,從而當那種挑戰一旦出現時,它也就不會竭盡全力去參加抵抗了。

在1939年3月17日對希特勒發出這一警告之後,張伯倫沒有等待希特勒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就先採取他自己的行動了。3月18日,英國政府詢問法國和俄國政府,如果希特勒無緣無故地向羅馬尼亞發動進攻,它們怎麼辦?3月30日,英國向波蘭提出維護其獨立的保證。因此,在希特勒佔領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後的十五天之內,英國就採取了遏制希特勒侵略之路的立場。

1939年3月張伯倫政府採取的、為了抵抗侵略而將英國置於極端危險之下的決定,如果當時的政府和人民能與十五個月以後他們所表現的同樣目光銳利和全力以赴的話,那就很可能成為在聯合王國歷史上與後來那一次的決定同樣光榮的事,那後一次是丘吉爾政府在1940年6月作出的,不顧對方顯然具有壓倒的優勢而決不投降的決定。然而在介乎這兩個時間之間的一段時期,政府和人民的行動表明,希特勒的破壞慕尼黑協定雖已促使英國人行動起來,但還沒有能推動他們全力以赴。1940年6月直盯著英國人民的被摧毀的危險,是他們在1939年3月所存心招致的。1939年3月17日到3月30日之間政府所採取的並得到全國同意和支援的行動可能要引起大災難,如果不立即繼之以諸如以下這些措施的話:全國資源的總動員;堅持不懈地努力建立一個“遏制”德國的有力的大國聯盟;採取毫不吝嗇的辦法,不僅以抵抗德國進攻所必需的武器裝備英國本身,而且要去裝備願意同它聯合的任何國家。然而英國人民一項措施也沒有采取。從3月17日到德國進攻波蘭之間的二十四個星期內,歐洲外交棋盤上交戰的結果是,西歐列強獲得四個小卒子,而德國則勝過它們,贏得了一個王后。

當德國在9月1日發動戰爭時,它手中有同蘇聯簽訂的一項互不侵犯條約,並輔之以一項俄國向德國供應物資的協定和一項第五次瓜分波蘭(它將成為德國開始軍事行動時的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