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著英法兩國政府希望與納粹分子們的通訊渠道保持暢通。這樣就可以一方面讓它們的外交代表能夠對德國的發展就近觀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向納粹分子們再度保證,他們並沒有處於受包圍的危險之中,透過和平手段來解決爭端和要求的途徑仍舊敞開著。
亨德森返回任所後有相當長的時候沒有見到裡賓特洛甫,於是把他的政府關於徵兵的資訊在4月26日告知了魏茨澤克。
亨德森著重指出,決定實行徵兵並不意味著英國政府有任何侵略的計劃;他補充說“公開宣佈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它將抵抗侵略,這並不暗示打算包圍或威脅德國或義大利”,而只是希望這樣申明英國的立場將防止也許會導致戰爭的意外事件。魏茨澤克回答說,英國的政策也許會產生與那個願望相反的結果。他說,“意外事件”將不會“是由德國製造出來的”。
在亨德森與魏茨澤克會見的同一天(4月26日),在威斯敏斯特的下院中張伯倫受到一名反對黨議員(阿瑟·亨德森)的質詢:“把與德國政府討論兩國之間的一切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在對一切國家公正的基礎上保證建立永久和平這一總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這是否仍舊是陛下政府的政策”。這個問題是由於羅斯福4月14日呼籲互相交換不侵略的保證而引起的,張伯倫在他的回答中熱烈歡迎美國的倡議,並宣佈他的政府已作好準備參加因此而可能安排的任何會議。英國政府也準備“隨時參加同德國政府的討論,以求達成一個總的解決,只要它認為這樣的一次討論將是受歡迎的和可能會獲得有益的結果的”。
4月28日,希特勒在德意志帝國國會發表了一次講話,在講話中他回答了羅斯福4月14日發出的資訊,並斥責1934年1月26日的德波協定和1937年7月17日的英德海軍協定。希特勒在宣佈他決定終止英德海軍協定時所使用的詞句表明,英國政府不承認對德國抱有敵意和有包圍它的任何意圖,這在納粹黨人的心中並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希特勒宣稱,在英國,“一場對德國的戰爭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英國今天,透過報紙和官方,堅持在一切情況下都必須反對德國的觀點,並用我們知道的包圍政策來證實這個觀點。”
英國政府從容不迫地用一些時間準備了一份對德國4月28日傳來的資訊的有道理的答覆,這份答覆直到6月23日才送出。同時,在它的各種公開宣告中,它既要反駁對於包圍的指責,又要給人以它決心抵抗侵略的印象。
5月3日張伯倫在下院受到阿瑟·亨德森的質詢:由於包圍的指責,英國政府是否願意在相互保證的基礎上也給予德國以象給予波蘭那樣的保證。張伯倫回答說:
在最近的幾次宣告中,我已十分明確地表示,指責陛下政府採取包圍德國的政策是毫無根據的。羅斯福總統所建議的和據我所知希特勒元首所提議的,都只是互相交換不侵略的保證,而不是在互相保證基礎上的給予保證。陛下政府毫無疑問將準備考慮與德國政府互換雙方相互保證的建議。
5月11日張伯倫在艾伯特會堂發表講話,解釋政府在4月底決定實行強迫服兵役措施的原因。他說,採取這個措施是由於“深信我們再沒有別的辦法能夠這樣的鼓勵我們的朋友,和……使任何不是我們的朋友的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在作出這一宣佈之前,張伯倫還用以下的一段話反駁了包圍的指責:
我被告知說,在德國有些人不理解我們的政策,認為我們有意要包圍他們的國家。我能夠理解,戰後因嚴重匱乏而受苦的人民,對於某些外國蓄意制訂的政策,已產生一種害怕被窒息或限制的恐懼心理。那麼,現在就讓我來說吧,就象我以前已說過的那樣,我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孤立德國,或妨礙它在中歐和東南歐自然而合法地發展它的貿易;更沒有懷著同它打仗的念頭去策劃搞什麼反對它的聯合。任何這樣的建議簡直是荒謬的。
不過,首相接著宣佈,侵略將受到抵抗。
我們不準備坐在一邊,眼看著一個又一個國家的獨立相繼被破壞。在和平時期。這種企圖總是要遭到我們的抵制,因為除非各國深信沒有人在想搞這樣的企圖,深信我們已給予……波蘭、羅馬尼亞和希臘以保證,否則在歐洲就不會有安寧,就不會有安全。
張伯倫5月19日在下院的一次辯論中以同樣方式又作了一次“沒有包圍”的宣告,當時他證再一次提到滿足德國的“合理的抱負”的可能性,“即使這意味著事物的現狀的某些調整”。
5月間人們都知道了,倫敦的政府想阻止納粹黨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