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部分

回來後就馬上同他接觸(齊亞諾事實上在裡賓特洛甫動身去莫斯科之前已給他打過電話,並建議同他舉行另一次會晤)。他向洛雷因保證,義大利“確實需要和平”。義大利在最後時刻作出的試圖避免戰爭的下一行動,將在後面的一章中敘述。

第九章 英國對德政策的雙重路線

哈利法克斯1939年6月29日在查塔姆大廈發表演說時回顧了英國的外交政策,他談到那個政策所依據的“雙重基礎”。其一,他說,“是決心抵抗暴力。其次是我們認識到全世界都希望從事建設性的締造和平的工作。”

在戰爭爆發前五個半月中幾乎每天在“核心內年閣”進行的外交政策討論中與哈利法克斯有密切聯絡的他的一位同事,後來寫道:“和平與重整軍備的雙重政策不僅需要非常熟練的運用,而且還需要非常微妙的提出。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目的是矛盾的,常常是很難調和的,有時幾乎是不可能調和的。”

下面關於英國政府在這關鍵時期同德國打交道的記錄表明,它在克服雙重路線政策中所固有的困難方面,事實上並沒有取得成功:在國內加緊重整軍備,在國外試圖建立一個“和平陣線”,與此同時他們又按照“綏靖”這個常常被誤解的詞的真正意義而加以鼓吹。根據英國政府的行動來看,也就無怪乎它的發言人雖然反覆宣傳它不是在想“包圍”德國,卻不能使德國人相信,也不能阻止納粹的頭子們不去利用“包圍”來作為鼓動德國人民的一個口號。結果是英國政府沒有能在它的“和平陣線”中積蓄足夠的力量來有效地包圍德國,從而阻止它的統治者們去進行侵略。英國政府告訴納粹分子們,如果德國選擇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來提出它的要求,它就有希望獲得實在的利益,企圖以此來引誘他們放棄侵略的道路,但這種努力也失敗了。

在前面的一章中曾提到,當德國佔領布拉格的訊息在3月15日傳到倫敦時英國政府首腦所作的第一個宣告似乎表明,這一事變的含義還沒有被充分地認識清楚,但是這種印象被張伯倫17日在伯明翰所作的強有力的演說糾正了。

3月23日,張伯倫在下院又一次明白表示,德國的再一次挑戰將受到抵制,但是同時他在演說中也包括了一些話語,想表明英國政府對德國的態度並不是一種不可調和的敵對態度。首相說,政府沒有意思想阻止任何合理的擴大德國出口貿易的努力,也不想設定對其內政有不同看法的各個國家的反對集團。3月27日R·A·巴特勒在回答一個議會問題時告訴下院說,政府沒有考慮對德國實行經濟制裁,不管是單獨地還是同美國合作、或透過國際聯盟這一機構來進行。

3月31日,張伯倫在一篇簡短的宣告中向下院宣佈了英國單方面對波蘭的保證,首相的宣佈成了4月3日一場議會辯論的題目。在他4月3日的演說中,張伯倫特別強調了目前形式的英國對波蘭的保證的“過渡性質或暫時性”;他還插進了幾句對德國人說的話,他們的領袖兩天前在威廉港的一次演說中曾宣稱,第三帝國“決不準備容忍威脅,或者甚至一項包圍的政策”。

這些最近發生的事(張伯倫說),已經正確地或錯誤地使得與德國接壤的每一個國家不高興、憂慮、對德國將來的意圖摸不準。如果這全都是誤解,如果德國政府從未有過任何這樣的想法,那麼好吧,那就更好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任何可能要用來保障這些國家的獨立的協定,就再也不需要去簽訂了。

4月間,由於英國政府對義大利在4月7日耶穌受難日佔領阿爾巴尼亞一舉所作出的反應過於溫和。使它又一次受到“綏靖”的指責。在4月13日的議會辯論中,張伯倫宣佈:象給予波蘭那樣的“保險證書”,已經向希臘和羅馬尼亞提供,並且已被它們接受,但是他也必須對廣泛的(雖然不是普遍的)來自他本黨成員和來自反對黨的批評,為他自己進行辯護,因為他曾決定不把入侵阿爾巴尼亞作為廢除1938年4月16日英意協定的理由,儘管義大利的行動顯然是違反那項協定的精神的。

英國給予希臘和羅馬尼亞的保證,在國內和在其他國家受到歡迎,因為它證明,張伯倫政府對義大利的溫和並不意味著它抵抗進一步侵略的決心有了削弱。但是留心尋找退縮跡象的批評家們看到了他們的憂慮得到證實,因為靠近納粹政府的英國大使於4月24日又返回他的任所(他的法國同事兩天後也追隨亨德森到柏林去了)。

亨德森返任的直接目的是向裡賓特洛甫轉達英國政府開始實行一項有限的徵兵措施的決定;但是令大使返任的決定,被正確地認為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