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俄國人突然通知德國人,他們願意在柏林商談一項商業條約。7月22日蘇聯報紙發表一項官方宣告:德俄兩國的貿易和信貸商談應即恢復。魏茨澤克於是指示舒倫堡在莫斯科繼續“我們會談中純粹政治方面的部分”,並且“在那裡重新找出頭緒,但無論如何不要操之過急”。幾天之後,在26日,施努雷在柏林又設晚宴招待阿斯塔霍夫和俄國貿易代表團團長巴巴林,於是蘇德談判就從有保留的和躊躇的初步探索階段進入了迅速而明確的討價還價的最後階段。由裡賓特洛甫在事先作了簡要的指點後,施努雷露出口風說,德國準備考慮在東歐相互和解的可能性。指出俄國同英國簽訂條約將把俄國引向戰爭,而在北歐和東歐又得不到補償的好處;如果同德國締結一項條約,則除了在東歐的巨大利益之外還將給它帶來和平。7月29日魏茨澤克指示舒倫堡安排同莫洛托夫會一次面,如果可能的話;並在會晤時宣告,德國準備“保護蘇聯的一切利益並同莫斯科的政府達成一項協議,……不管波蘭問題會如何發展”。與此同時,在8月2日,裡賓特洛甫第一次接見了阿斯塔霍夫,並且暗示有可能就波蘭命運的問題同俄國達成一項協議。他告訴阿斯塔霍夫說,“從波羅的海一直到黑海,沒有任何問題不能解決得使我們雙方都感到滿意。”
柏林的焦慮心情,在施努雷8月2日致舒倫堡的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俄國的問題在這裡正作為最緊急的任務在處理。十天來我每天至少同外長有一次直接的或電話中的交談,並知道他也是經常不斷地同元首就這個問題交換意見。外長很關心要儘快地在俄國問題上取得一些結果,不僅是在消極的方面(干擾英國的談判),而且也要在積極方面(同我們達成協議)。……你可以想象得出,這裡是多麼急切地等待著你同莫洛托夫的談判。
8月4日舒倫堡告訴莫洛托夫說,德國人“準備保護蘇聯的一切利益”。但是在其後的幾天中從俄國方面沒有什麼發展,而德國人的不耐煩則更增添了。施努雷詢問阿斯塔霍夫,俄國是如何看待波蘭問題的,並且強烈要求俄國應同德國達成一項協議。但使他憎惡的是,12日阿斯塔霍夫向他轉達了蘇聯政府的建議:討論應在莫斯科“逐步地”進行。
不過,當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8月12日在上薩爾茨堡正同齊亞諾會談時,傳來了訊息說,俄國人已同意讓一位德國人來莫斯科舉行政治談判。德國人打電報指示舒倫堡趕快作出安排:希望派裡賓特洛甫於18日去莫斯科。但俄國人又是拖拖拉拉。在以後的幾天裡,德國方面一再試圖使俄國人規定一個明確的日期,好讓裡賓特洛甫前來莫斯科簽署一項互不侵犯條約,並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舉行範圍廣泛的討論。最後,德國的壓力獲得了成功。8月19日,德俄經濟協定簽了字;接著在20日,希特勒以個人名義打電報給斯大林,極力要求,由於在波蘭問題上隨時都可能爆發一次危機,裡賓特洛甫至遲應於8月23日星期三在莫斯科受到接待。斯大林於是同意在23日舉行會談。22日,希特勒授予裡賓特洛甫全權,以德意志帝國的名義同俄國代表們舉行談判。
德國人顯然是準備在俄國的每一個要求上作出讓步。8月23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兩次會議上,有很大一部分東歐領土被德國和俄國瓜分了,但似乎只發生過一次爭執,即希特勒是否能同意把利耶帕亞和溫次匹爾斯這兩個波羅的海港口劃入蘇聯的利益範圍之內。在同希特勒通了一次電話之後,這個枝節問題也以俄國得到勝利而告解決。
德國和義大利在1939年夏季表面上雖然意見一致,但內裡卻隱藏著缺乏和諧與信任,以及義大利方面對這種事態的日益不滿。例如,在南蒂羅爾問題上雖然保持著表面的團結一致,但是它越來越令人煩惱,因為正如外國報紙很快就指出的那樣,希特勒的準備同意從蒂羅爾撤走德意志人,很難同他的要求把德意志人居住著的所有領土(包括但澤)都併入德國的主張協調一致。
雖然德國人極力想使他們和義大利人顯得象是一個統一的陣線;但是他們的政策卻又完全不準備把他們的意圖隨時充分告知他們的夥伴。德國同俄國有可能恢復友好關係這一點確實在早些時候曾經對義大利人提到過,並且得到他們的贊同;但是直到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8月12日在上薩爾茨堡同齊亞諾商談為止,關於德俄談判進展的確實訊息從來沒有向義大利人透露過。在裡賓特洛甫即將動身去莫斯科以前,義大利人也就不再被找去商量或接到任何訊息了。至於德國進攻波蘭的計劃,在5月23日作出決定